大家都渴望,可以心想事成的驚奇

最好從天上掉下來

不勞而獲,最棒!

但是這樣的狀況好像並非常出現

如果大家有看安老師的書

為何要活用秘密的43個練習呢

或者最新一本

活用秘密的孩子。快樂一輩子

因為

當你認真的去練習

以及

用活用秘密的孩子

從心想事成「愛的感覺」

(如果你要的東西,沒有愛,可能要吸很久)

練習到教你必須懂得不同角度的世界

你就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你要的

以及

練習對事物的多重認知

幫助你更有靈感

心想事成

其實安老師建議

先練習想完成的事

用最棒的靈感完成

不要飄渺的等待


至於

安老師到底

心想事成是從天上掉下來,還是自己有靈感完成

那個比較多

大家猜猜看?

提示:功力高的人,思想即是實相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想事成的基礎功課。 就是每天回家走不同路。接受新的事物


 

多人每天一塵不變趕上班或上課


固定一些熟悉的路線以及每天差不多的人事物


請問你的舊模式都這樣了


那來的新東西,讓你心想事成...


至於安老師是很趣的人


超喜歡走不同路回家


還特地買一台機車到處逛


因為是住在台北大稻程


發現很多很多古早味的小吃


還有很玩的特色咖啡店


其實


這都可以協助你


想心想事成的素材和動力


心想事成可以從天上掉下來


但如果你有靈感就完成他


不是更好嗎?


所以先學習回家換不同路走


學習觀察不一同的新東西


你就學好心想事成的基礎囉^_^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世代的親職關係-愛的吸引力法則

 

 
  講座類別: 子女教養
  講座主題: 新世代的親職關係-愛的吸引力法則
  主講人: 暢銷作家 安一心老師
  講座時間: 2012/2/11 週六 上午10點---12點
  限制人數: 免費公益講座
 

演講內容:

好的信念,決定了好的一生,您想留給孩子什麼?金山銀山?多國語言能力?樣樣精通的各項才藝?還是讓孩子「永遠不要輸在起跑點」的魔鬼訓練?或者,您希望他學會實踐心想事成,擁有讓好事自然來到生命中的神奇力量?正向信念,可以透過學習得到。多一種思考,願望就多一種實現方法,讓孩子學會創造生命中美好感受,用不同觀點看待事物,從日常小事實踐心想事成,使感受與愛共振,您也能與孩子一起擁有快樂且充滿自信的人生!

正向的力量,可以透過學習得到!

  《祕密》一書影響了全球千萬人,
  透過本書的27個練習,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這份「心想事成」的力量,
  活出樂觀積極的一生!

  27個練習,讓孩子輕鬆學會受用一輩子的「吸引力法則」與「愛的力量」!

  你想留給孩子什麼?金山銀山?多國語言能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各項才藝?讓孩子「永遠不要輸在起跑點」的魔鬼訓練?或者,你希望他學會怎樣心想事成、讓好事自然來到生命中的神奇力量?

  從事「吸引力法則」教學訓練多年,在演講的場合中,常常有讀者對說:「如果以前有人告訴我這些,我就可以……」於是,老師決定寫一本書,讓為人父母者與孩子共讀,一起學會自己恨不能早點知道的祕密力量——吸引力法則。

  每個練習先由一個有趣的日常生活小故事開始,接著說明練習的步驟和重點,以及該練習想要傳達的觀念。透過一系列帶著遊戲性質的練習,孩子可以輕鬆學會創造美好的感覺、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隨時隨地練習吸引力法則,並將願望具體化,向宇宙下訂單。如此一來,你的孩子就能時時擁抱正向的力量,過著快樂且充滿自信的人生!

■創造美好的感覺
  .談論喜愛的事物,聚集心想事成的推動力
  .製作「啊哈」分級表,利用喜悅能量轉化負面磁場

■練習豐盛
  .製作給宇宙的感謝卡,體驗豐足的感覺
  .用不到的東西可以讓自己變成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多一種思考,願望就多一種實現方法
  .發想鈔票的用途,練習開發不同觀點
  .進行「表情比賽」,在負面事件中找到其他可能

■隨時隨地練習心想事成
  .利用「幸運數字遊戲」在生活中累積心想事成的信心
  .製作「為什麼」筆記本,逐漸釐清夢想,讓願望快速實現

■將願望具體化,向宇宙下訂單
  .製作「夢想照片」,將願望圖像化,加速心想事成
  .用小玩具換大夢想,練習聚焦,強化自己的願望

安一心老師簡介

  從事「吸引力法則」和「DQ信息醫學」教育訓練多年,是國內少數能夠以無形能量教導心想事成的講師。獨創「ZERO SALE」零極限銷售術和「幸福頻率」等課程,以及「活用秘密幫」團體,希望讓更多人都能過得更幸福。著有《活用祕密的43個練習》。

  .「安老師心靈診療室」主持人
  hellodq.pixnet.net/blog
  .「吸引力法則技術實踐互動網」主持人
  www.fromnowon.com.tw/
  .聯絡信箱:e1200@mail2000.com.tw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魔力的麥克風,讓聲音風謎?

 

 

是屬於邊做邊慢慢修正的人


還是一切就系才上場的人?


安老師還是要持續開講


在修煉能量的過程中


我們會學會對周遭的能量氛圍去做覺知


也就是你會學習在能量還沒形成物質實相


先行了解可能的趨勢


所以


不管是你屬那一型


有機會好好修煉自己的能量


至於魔力麥克風是安老師


想在家錄一些課程聽


想說聲音一定要迷人


用本來的太「本土」


所以還在找更棒更適合

 

將來給大家聽

 

所以大家有猜出 我是屬那型風格人嗎?

 

哈哈哈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安老師要大家修煉「能量運作」

 

因為身體就是一團能量

 

最靠近身體的是「情緒體」

 

也最能影響你的情緒和肉體

 

懂得流順他

 

就會什麼都順

 

但今天安老師要告訴大家

 

為何「吸引力法則」真的有?

 

當你「抱怨、負面」的時候

 

你的情緒體的能量振幅就會變、會變慢

 

你的能量磁性(吸引力)也會跟著改變

 

會將原本的抱怨、負面吸引更多更大

 

你有發現嗎?

 

所以要常常改變信念

 

讓所有的事正向

 

就容易吸引更多更大的好事

 

記得喔

 

活用秘密、正向思考是很重要的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與未來的你融合?預先創造未來


首先你必須安靜下來


先運作你所學過能量修煉


然後


在你內在的畫面


慢慢轉化你想要未來的你之畫面


越清楚越好


然後


將你現在的你畫面投射出


在未來你的畫面上


兩者的畫面清不清晰


盡量讓未來的畫面保持清晰


再來將現在的你畫面融合未來的你畫面


請靜靜的等待


然後試著調整你的焦點


讓畫面越來越清晰


感受畫面的感覺


當你睜開眼睛時


感受到的所有一切


皆會立即出現...


好好的運用看看


有何問題再留言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天才還是地才?

過年在家看蔡依林"地才"演唱會DVD

片中蔡依林一直在強調

因為自己是地才

所以唯有透過努力再努力

一步一步的完成

最後達到完美的終點...........

安老師認為努力本來是基本的態度

大家可能認為

至於 天才

好像都是少數

你是那少數嗎?

還是你就認定自己是地才

好好努力就好呢?

哈哈哈

其實安老師常常在說

如果你會運作自己的"能量"系統

你會發現

你有很多天才的創意 洞見

在你自己更高次元的能量中

你可以隨時取用

再加上你的努力

我想你的人生應該很完美

以下是蔡依林的影片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回祈禱的力量 :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 精彩分享 歡迎收聽

 

1月21日晚上10 點30分  1月23日下午3點30分

電台 線上收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imageCARW4PI1.jpg  

找回祈禱的力量 

 

從最珍貴古老傳統中發掘出的偉大祕密,
五個失傳已久的正確祈禱要領,重新啟動宇宙能量,
從現在起,要改變一切。

  幾千年來我們都用錯誤的方式許願、祈禱,
  早已忘掉最原始的祈禱語言,
  這種奧妙的語言能改變我們的身體、生命與世界。
  把祈禱內化成一種存在狀態,而不是一種外在儀式。
  如此,我們才不會說得愈多,
  願望卻離我們愈來愈遠。
 
  如果你已經習慣願望落空,
  如果你曾經質疑祈禱的力量,
  就請回歸古老傳承的懷抱,
  重新發掘最原始且有效的祈禱方式。

  本書作者踏遍全世界尋找答案,
  在隱祕部落的古老傳承裡,
  在消失千年的殘篇卷帙中,
  找到上帝為人類留下的線索,
  那是人類失落已久的祈禱模式,
  一種能讓上帝聆聽的溝通工具。

  繼心靈經典書《無量之網》後,桂格.布萊登又一部撼動人心的美好作品,從最古老珍貴的典籍重新發掘出一種失落已久的祈禱模式,見證美、祝福、傷痛及智慧隱藏的力量!

  你真的會祈禱嗎?你的祈禱有效嗎?

  在我們日常世界的感知能力之外,還存在著某種既神祕又令人安心的存在或力量。我們感覺得到它,相信它的存在並向它請求祈禱,你可能稱它為神為上帝;現代科學也證實了宇宙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能量場。

  古老的傳統早就教我們如何與它溝通,描述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這股無形力量來療癒身體、達到願望。這種溝通的管道,就是祈禱。然而,真正的祈禱模式既不形諸語言,也不用跪拜,雙手也不需合十或有特定的外在肢體表達,而是單純地以一股清晰、強烈的感覺來傳遞,彷彿我們的祈禱已經得到了回應。透過這種無形的「語言」力量,我們的請求祝願就能產生力量,獲得回應。

  本書作者從1998年至2005年間前往西藏偏遠的高山僧院,在那裡發現了一種祈禱方式,並且從珍貴的《死海古卷》、《納格哈瑪地藏書》,以及北美洲印第安古老的傳承中發掘與印證同樣的偉大祕密,提供我們五個失傳已久的正確祈禱要領,讓我們的內在意念重新穿透宇宙,與無垠的能量場連結,讓祈禱與宇宙同步感應。

  重新發掘及領會祈禱本意,探討啟動祈禱神奇力量的竅門,
  五個要領,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

  要領一:不需語言,請以感覺祈禱
  要領二: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
  要領三:祝福是通關密碼
  要領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看見完美
  要領五:創造自己的祈禱

作者簡介

桂格.布萊登(Gregg Braden)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心靈與科學權威,經常以特別來賓身分出席國際研討會及撰寫媒體專欄,探討靈性在科技中的角色。曾任資深電腦系統設計師(Martin Marietta Aerospace)、電腦地質師(菲利普石油公司)及技術操作經理(思科),如今布萊登被視為是連結古老智慧與未來科學、療癒及和平的領導權威。

  過去二十多年來,布萊登遍訪偏遠山村、僧院和古老神廟,憑藉其自然科學的深厚背景,揭露了人類與宇宙的連繫,以及永恆的祕密,並將成果陸續整理成書,先後於2004年出版《神之密碼》(The God Code)一書,揭露隱藏在所有生命DNA中古老訊息所要傳達的真實字詞;獨具開創性的《回到零點》(Awakening to Zero Point)、《穿梭異世界》(Walking Between the Worlds)及《解讀末日預言》(The Isaiah Effect)等書,則為這個世代特有的挑戰尋找出有意義的解決之道。

  布萊登的作品探索了超越傳統科學與靈性追尋的疆界,為我們打開通往最大可能性之門,同時喚醒每個人內在的潛能、熱情與良善,提供工具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他在心靈經典書《無量之網》(橡實文化出版)中探討人類超越自我,與宇宙能量場域連結的最大可能性;而在《找回祈禱的力量─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Secrets of the Lost Mode of Prayer)一書中,這些特質更為明白、淺顯且容易採行。

譯者簡介

達娃

  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環境科學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及國際事務部主任。現從事口譯及筆譯工作,譯有《手斧男孩》、《發燒地球200年》、《失控的進步》、《哺乳動物圖鑑》、《自行車聖經》、《松林少年的追尋》、《追蹤師的足跡》、《草原狼導師》、《我一直看見天使》、《戒掉忙碌,懂得少做才是贏家》等二十餘冊書籍。於2007年前往美國追蹤師學校修業,學習美國印第安原住民的原始生活技能及其靈性生活,於2008年成為印第安之成年禮,以及成人藉以與自我重新連結的「靈境追尋」(vision quest)的引導者。目前與同為追蹤師的夫婿旅居美國新墨西哥州。

找回祈禱的力量 

在開始祈禱之前
011  知識是通往過去的橋樑
013  世人共有的兩個疑問
017  傷痛、祝福、美與祈禱
019  祝福是釋放,美是轉換器
021  找回與宇宙連結
023  行天使的作為

第一章
要領一:不需語言,請以感覺祈禱
027  失落的祈禱模式
030  感覺就是祈禱
033  來自過去的神聖教誨
036  祈「雨」
041  以神之心夢想
043  不說謊的鏡子
045  意識具有創造力!
048  運用我們所知
053  世界是一面鏡子

第二章
要領二: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
059 上帝哪兒去了?
062  我們能承受多少傷痛?
064  平衡:並非眾人稱頌的那樣
068  從高潮中的高潮到低潮中的低潮
072  靈魂的暗夜:察覺觸動點
076  最大的恐懼
078  我們為何死亡?
080  我們是永恆不朽的奇蹟
083  傷痛會致命?
085  第一個百年最艱難
088  我們必須感覺才能愛
090  將傷痛轉變成智慧

第三章
要領三:祝福是通關密碼
095  我們是地上的天使
098  空無空間的奧祕
102  祝福:情緒的潤滑劑
105  祝福的定義
107  在祝福之前……
108  一把古老的鑰匙
110  指引
116  不斷祝福!
119  在失去中祝福
124  轉身不看也沒用

第四章
要領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看見完美
132  美的奧祕
135  美存在於你允許之處
141  選擇觀看的角度
145  一份奇特的美
147  美的力量
148  在他人遍尋不得之處找到美

第五章
要領五:創造自己的祈禱
153  每個片刻你都在祈禱
155  當祈禱不再有效時
160  憶起我們的力量
164  整合
169  創造自己的祈禱

 

內文1知識是通往過去的橋樑

透過詩篇,魯米與聖方濟都表達了某種超越日常平凡經驗的事物。他們用當代的語言,提醒我們古人稱之為宇宙最強大的力量,就是那股讓我們與宇宙結合的力量。今日,我們稱此力量為「祈禱」。聖方濟在闡釋祈禱時簡單表示:「生命是祈禱的結果。」他說祈禱為我們帶來生命,因為「它灌溉了大地和心靈」。

知識是橋樑,讓我們得以與每位先人連結。我們經過一個又一個的文明,從一人的一生到另一人的一生,各自貢獻出個人的故事,累積成為集體的歷史。然而,不論我們將過去的資訊保存得有多好,在我們為這些故事賦予意義之前,故事中的言語不過是「資料」而已。而為故事賦予意義,正是我們應用對過去的知識,使之轉化為今日智慧的方式。

譬如幾千年來,前人保留了祈禱、祈禱為何有用,以及我們可在生活中如何運用等知識。我們的祖先在無數的廟宇和隱藏的墳塚中,透過至少五千年來幾乎不變的語言和習俗,保存了祈禱的強大知識。然而,祈禱的祕密不在於禱詞本身。正如電腦程式的力量,不只存在於撰寫程式的語言一樣,我們必須更深入搜尋,才能找到祈禱時等待著我們的真正力量。

或許神祕主義者喬治.葛吉夫窮其一生追尋真理,找到的正是這股力量。他從寺廟到村莊,跟隨過一位又一位老師,追尋著古老線索多年後,來到深藏於中東山區一座祕密的僧院。僧院中一位大師給了他一段鼓勵的話,使他的追尋有了價值,大師說:「你已經找到了能使心的渴望成為你存在現實的條件。」我不得不相信祈禱是葛吉夫發現的條件之一。

要釋放出聖方濟所謂的內在「美麗又狂野的力量」,並找到能使心的渴望成為現實的條件,我們必須先瞭解我們與自己、世界和上帝的關係。透過來自過去的語言,我們已得到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知識。紀伯倫在《先知》(The Prophet)一書中提醒我們,他人無法教導我們自己已知的事物。我們的內在理所當然已潛藏著一股必要力量,以便與成就我們之所以存在的那股原力溝通。然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實際上是誰。

世人共有的兩個疑問

人類學先驅路易士.李基有回被問及,為何尋找人類存在的古老證據對他來說如此重要。他回答:「缺乏對我們是誰、從何而來的瞭解,我不認為我們能真正地進步。」我相信李基所言不虛,而且真確到讓我把成年生活大都花在追尋我們是誰,以及瞭解過去的知識如何能幫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創造更好的世界。

我對人類過去奧祕的追尋,讓我的足跡遍布在地球的每一大洲,除了南極洲之外。我從開羅和曼谷這般龐大的城市,旅行到祕魯與玻利維亞的偏遠村落,從西藏喜馬拉雅山區的古老僧院走到尼泊爾的印度廟宇。在體驗各種文化的期間,我發現了一個主要訊息,那就是這個世界的人們已經受夠了以磨難和不確定性為主流的二十世紀生活。他們已準備好迎接和平及明天會更好的承諾。

儘管表面上,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各自不同,但深入來說,我們都在追尋相同的事物,也就是一片可稱之為「家」的土地、能養活家庭的方式,以及對自己和子女更好的未來。在這同時,各個文化的人們一而再地直接或透過翻譯,追問著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很簡單:「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善現況?」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就藏在我們對今日的祈禱傳統以及過去最古老珍貴的精神傳承之中。

四百年前,在北美洲的西南部沙漠高原上,納瓦霍族的智慧守護者在面對來自地球、自然及周遭部落的考驗時,透過值得大家永久典藏與終身學習所經歷的乾旱、烈日及饑荒,理解到他們必須學會駕馭自己內在的痛苦,才能忍受外在世界的嚴酷環境。他們若要生存,就必須學會這麼做。

他們深刻經歷過最痛苦的磨難後,也發現到同樣的考驗也揭露了他們最大的力量。存活下來的關鍵在於:完全投入生命的挑戰,而且不在經歷中迷失自我。他們必須在內心找到一個「錨點」─能為內在帶來力量以承受考驗,以及對更好的日子終將來到的信念。他們從這個力量所在出發,帶著信心去冒險、改變生活,並試圖瞭解他們所在的世界。

我們今日的生活,或許與美國建國前幾世紀漫遊在北美西南部沙漠高原的勇者相去不遠。雖然物換星移,情勢有所改變,但我們仍處在各種使信念動搖的情境中,測試著我們情感的極限,挑戰我們要克服傷害我們的一切。在這個充斥著無意義的憎恨,以及不可勝計的失敗關係、破碎家庭與威脅整個社會存活條件的世界裡,在這個許多人描述為「幾近崩潰」的世界裡,我們的考驗是要在每一天找到能在和平、喜悅和秩序感中生活的方式。

納瓦霍族以古老智慧特有的說服力,描述了一種生命觀─勇於承受與擔當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苦難或事物。這份禱詞稱為「美的祈禱」,確實用詞在每份紀錄、每個故事中各有不同版本,但我們可以透過三行簡短的詞句來分享祈禱的精神。納瓦霍族的長老透過短短不到二十個字,傳遞了他們精進的智慧,提醒我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連結,而這是現代科學才剛開始認知到的。

禱詞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為我們改變身體的化學作用及影響世界量子可能性的力量,提出洞見。這份禱詞透過最簡約的形式,所要表達的已不言而喻。納瓦霍語說道:「Nizhonigoo bil iina.」粗略翻譯如下:
與之而生的美,依之而生的美,藉之而生的美。

雖然禱詞的作者早已不可考,但透過這些禱詞的單純性,似乎能讓人在一切幾盡無能為力時還擁有重生的希望。在除了文字、別無他物的禱詞中,藏著解決人類最大謎題的關鍵,而那謎題就是:我們該如何在生命的傷痛中存活下來?與其消極地躲開一切能為每天帶來意義的情境,美的力量與祈禱的力量讓我們能縱身投入所經驗的一切,明白我們可能承受的傷痛是暫時的。納瓦霍族透過「美的祈禱」,找到了面對世間苦難時需要的力量、慰藉與方法。

當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日漸偏離時,像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族、西藏僧侶等古老的傳統中究竟還保留了哪些讓我們得以保全的祕密?他們的時代具備了怎樣的智慧,可用來幫助我們在這個時代成為更好的人,創造出更好的世界?

第一章
要領一:不需語言,請以感覺祈禱

祈「雨」

我對祈禱的這個原理如何運作的所有不確定感,都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某一天消失了。那段時間,新墨西哥州的高原沙漠經歷了嚴重乾旱,我的原住民朋友大衛(非真名)邀請我一起到古老的石堆圓環中「祈雨」。一天早晨我們在約定地點碰面後,我跟著他走過覆蓋著十萬畝高原沙漠鼠尾草的河谷地。走了兩小時後,我們來到一處大衛在此之前造訪過多次且非常熟悉的地點。這是個由石頭排列成的圓,圓中還有用石頭排列成的完美直線和箭頭等幾何圖形,一切都還維持著很久以前建造者擺放的模樣。

「這是什麼地方?」我問他。

「這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大衛笑著對我說。「這個石堆圓環是個藥輪(medicine wheel),從我族人有記憶以來它就一直在這裡。」他繼續說道,「藥輪本身並沒有力量。它只是負責為啟動祈禱的人提供一個專注的場所,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張地圖,是介於人類與世界原力之間的地圖。」大衛預期到我接下來要問的問題,便接著描述他從小時候就開始接受這個地圖語言的教育。他說:「今天,我要步上前往其他世界的古老路徑。我將從那些世界中執行我們今天來這裡的目的。今天,我們要祈雨。」

我接下來所目睹到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仔細看著大衛脫下鞋子,光著腳ㄚ輕輕地踏入了圓環中,接著他先向四個方位及所有的祖先敬拜。然後慢慢地將雙手擺在面前,做出祈禱姿勢,閉上眼睛,動也不動。他完全無視於沙漠正午酷熱的陽光,他的呼吸緩慢到幾乎無法察覺。過了片刻後,他深呼吸了一口氣,睜開眼看著我說:「走吧。我們的任務完成了。」

我預期會看見某種舞蹈,至少也要來點唱誦,因此非常驚訝他的祈禱這麼快地展開又結束。「已經好了?」我問他,「我還以為你要祈雨呢!」

大衛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幫助許多人瞭解這種祈禱的關鍵。他坐在地上綁著鞋帶,同時面帶微笑抬頭看我。他答道:「我是說我要祈雨,但假使我是為了雨而祈禱,那絕對不會有用。」當天稍後,大衛解釋了他這句話的意思。

他開始解釋部落長老如何在他小時候教導他祈禱的祕密。他說,關鍵在於當我們請求某事將要發生時,我們就會賦予相反的力量。例如,為了療癒而祈求,就形同賦予疾病力量;為了雨而祈求,就是賦予乾旱力量。他說道:「持續為了這些事物請求,只會賦予我們想要改變的事物更多力量。」

我經常想起大衛的話,以及這對我們今日生活的意義。例如,假使我們為了世界和平而祈禱,同時對於導致戰爭的人,乃至戰爭本身充滿了憤怒,我們可能在不慎中為這些導致相反於和平的條件火上加油。如今世界上有半數國家處在武力衝突中,我經常好奇每天數百萬件為了和平而做的祈禱,到底產生了什麼作用,然而只要觀點稍微轉移,或許就能改變這個法則。

我回看著大衛問他:「如果你剛剛不是為了雨而祈禱,那麼你做了什麼?」

他回答:「很簡單,我開始去體驗我對雨的感受。我感覺到雨落在身體上,還體驗到下了許多雨後,雙腳陷在村中廣場泥巴裡的感受。我聞到雨落在村裡泥牆上的味道,也體驗到因為雨量豐沛而能走在及胸高的玉米田中的感受。」
大衛的解釋非常合理。他投入所有的感官感受,包括思緒、感覺及情緒等使我們與其他生物有所不同的隱藏力量,還有嗅覺、視覺、味覺及觸覺等使我們與世界產生連結的感官感受。在祈禱中,他運用了能向自然「表達」的強力古老語言。他接下來的解釋觸動了我的科學心智,讓我真正產生共鳴。

他解釋完雨的祈禱後,接著描述了感謝與感激等感覺能使祈禱得以圓滿,就像基督教的一句「阿門」一樣。大衛說他不是為自己所創造的表達謝意,而是為有機會參與創造過程而心懷感激。「我們透過感恩,尊重所有可能性,並於此同時將自己的選擇帶到世間。」

研究顯示,正是這種感恩與感激的特質,促使維護生命的強力荷爾蒙得以被釋放到體內,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經由連結所有造物的神祕物質管道,量子效應要傳送到人體之外的,正是我們體內的這些化學變化。在流傳已久、如此單純的知識中,大衛分享了這份精緻的內在科技,也就是失落的祈禱模式的智慧。

假使你還沒試過,此刻我邀請你親自嘗試這種祈禱模式。想著某種你希望能在生活中做到的事,任何事都行;可能是你或某人的身體需要得到療癒,或是家人的富足,或是找到完美伴侶共享生命。不論你想的是什麼,不要直接祈求讓所求出現在生命中,而是要把願望當成已經發生般地感受它。深呼吸,感受祈禱的圓滿性,在每個細節、每個方面都獲得滿足。

現在,為祈禱已得到回應心懷感激。注意到從感恩心情中所浮現的放鬆與解脫感,這與尋求協助時所出現的渴求與渴望不同!放鬆與渴求之間微妙的差異,正是讓請求不同於接受的力量。

第二章
要領二: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
靈魂的暗夜:察覺觸動點

我遇見傑羅德時,他已經失去所愛的一切,而失去的原因是這個故事的關鍵。傑羅德放手離開舊有一切,並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完整了,想繼續前進;相反的,他是在等到有更好的事物可取代現況時,才做出離開的決定。也就是說,他只想求穩當。由於他害怕自己可能無法找到更好的,就算對家人和婚姻已經沒有感情,也等到好一陣子才真正離開。因為感到完整圓滿才離開工作、朋友和愛情,與因為害怕沒有更好的選擇而留在原地,兩者間的差異微妙而重大。

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我們傾向抓住現況、騎驢找馬。之所以產生這種附著現象,可能是不自覺表現出來的行為,或者是因為不敢自找麻煩,不願面對未知的不確定性。這很可能代表了某種我們未察覺的模式。不論是工作、愛情或生活習慣,我們或許發現自己處在不愉快、但又緊握不放的模式中,從未與相關者坦誠溝通。所以儘管全世界認為一切正常,我們心中卻非常渴望改變,而且因為無法與親近的人分享這份需求而感到沮喪。

這種模式導致我們日漸消極、負面,將心中真正的感覺隱藏在壓力與敵意中,有時乾脆在關係中缺席。我們日復一日地照常工作,或與他人分享生活與家庭,情緒卻在遙遠的另一個世界裡。不論問題在於老闆、愛人或自己,我們都會辯解、妥協與等待。然後有一天,事情就這樣「砰」地一聲發生,我們等待與渴望一輩子的東西彷彿無中生有般突然出現。這時候,我們會像世界末日在即似地撲過去,從此緊握不放。

在傑羅德的案例中,他跟著新歡搬遷到新城市,留下尚未解決的缺塊,導致他的世界因而塌陷。如今傑羅德坐在我面前,因為失去所愛的一切,斗大的淚珠滑落臉頰。「要怎樣才能重新找回工作和家庭?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把擺在一旁專為這種時刻準備的面紙盒遞給他,傑羅德完全沒有料到我接下來要說的話:「雖然事情確實發生了,但這一次,你的功課不是要回失去的一切。你為自己創造的情況,深度遠超過你的工作與家庭所及。你才剛喚醒一股內在的力量,它將成為你最有力的盟友,經過這次經驗,你將擁有堅毅不搖的全新自信。你已進入了古人所謂的靈魂暗夜的時期。」

傑羅德擦乾眼淚,坐回椅子中。「靈魂暗夜?什麼意思?我怎麼沒聽過?」

「靈魂的暗夜是你生命中的某一階段,在此期間,你將陷入到一個代表你最深恐懼的狀態中。」我回答。「這個階段往往發生在最始料不及的時候,而且毫無預警。事實上,只有在顯示你已做好準備要掌控自己的生命時,才會被吸引到此狀態!就在生活近乎完美的時候,你所到達的平衡狀態,就是你已準備好要進行改變的訊號。此外,創造改變所需要的誘惑,將是某種你所渴望且無法拒絕的事物,否則你永遠無法跨出那一步!」

「你是說像一段新關係之類的誘惑?」傑羅德問道。

「正如一段新關係。」我回答。「關係就像觸媒,引導我們朝新方向前進。」我繼續向他解釋,就算我們知道接下來不論有什麼衝擊,自己都能安然存活,但是我們的本能畢竟無法讓自己某天清晨醒來時,對自己說:「嗯,我想我今天要放棄所愛與珍惜的一切,走入靈魂的暗夜。」生命似乎無法這樣運作!暗夜最大的測試,似乎總出現在猝不及防的時候。

生命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帶來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就像除非打開水龍頭,否則無法在杯中裝水一樣,滿載的情緒其實正是一項訊號,用以轉動生命的水龍頭,為生命帶來變化。在打開水之前,什麼也無法發生。反過來說,若察覺到自己處於靈魂的暗夜,可以確定的是,之所以會有此遭遇,完全是你自己啟動了開關。不論刻意與否,此時我們已準備好面對生命即將帶來的課題。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大拙火:追尋地球能量的12次任務   精彩分享 歡迎收聽

1月21日晚上10 點  1月23日下午3點

電台 線上收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imageCA6BP7X7.jpg  

 

地球大拙火:追尋地球能量的12次任務

每隔一萬三千年,地球拙火就會重新移位。
  在此能量劇烈變動之時,人類的出口在哪裡?
  作者追尋地球能量的十二次任務,繞遍大半個地球,
  告訴你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參與這個大改造。

  你一定要知道的地球意識真相
  我們在神諭裡與地球能量重新接軌,
  這些神奇的事正在發生………

  2010年四月,美國太空總署公布了一組太陽風暴的駭人畫面,
  預計下一次太陽風暴的峰值會發生在2012年。
  2010年12月21日,地球軸線將會到達寶瓶座邊緣,改變過去兩千年的位置。

  整個星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地球軸線的大變動,都預示著一個舊世界的消失,一個新世紀的崛起,也符合了古老的馬雅神諭:地球進入了更新期。

  本書作者以全新觀點,以地球本身的能量轉移重新解譯地球的變動,從古老的亞特蘭提斯、馬雅文明、印加文化,以至全球各角落倖存的原住民部落,帶領我們跟隨地球能量的移動腳步,在一場場神祕的儀式中,完成修補、平衡地球能量及宇宙全意識的任務,讓全人類的靈性得以順利提升,讓陰陽能量的交替循環能順利達成,重新找回地球與人類的親密關係。作者以多年靈修心得、獨特的見聞,揭示人類該如何在地球的自然循環中自處,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在這恭逢其盛的新舊紀元交替的倒數階段,參與地球的大改造。

  地球拙火的轉移

  每隔12920年,地球上就會發生一件神聖又神祕的事件,改變歷史的走向。此刻,這罕見的事件正在發生──地球拙火正在轉移至相對的軸點,同時改變地球表面軸點的位置。

  地球的中心有股能量,如蛇一般移動、現身,這就是地球的「拙火」。地球的拙火會連結至地球表面的某個地點,停留在該處約莫一萬三千年(精確來說是12920年)。然後,隨著春分太陽轉移至寶瓶座,地球拙火會再次甦醒,移動至另一個新地點,再停留一萬三千年。在2012年12月21日,地球軸線將會到達寶瓶座邊緣,另一個一萬三千年的新循環就此開始,而一切舊循環與男性掌控人類生活的舊方式將步入混亂。

  從亞特蘭提斯到西藏,從西藏到印度,再從印度到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地球的古老能量(拙火)如蛇行一般蜿蜒穿梭,在地球內部潛行,依據天文學的分點歲差及本身意識,尋找適合的駐定地點。

  光之能量帶給地球人的奇異恩典

  宇宙存在著一個全意識網絡,接收及處理全體人類的意識,這個網絡能與地球拙火緊密連結,並在拙火能量的帶領下,引導人類找尋及接觸更高階的意識。雖然目前僅有少數人能夠直接連結這個全意識,並透過種種方式連結原始的力量進行修復,但是全意識網絡卻對人類全體意義重大,維繫著世界的安定、平衡,免於崩解厄運。

  接下來的幾年將會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新舊時代的轉換時刻,當混亂、變動、異象、災難等種種黑暗似乎即將征服人類靈魂之際,新的光循環正透出曙光,慢慢向世界揭露,並向我們保證,我們將會如過去許多次般度過人類認知的劇烈變化。地球拙火會用神奇的愛照顧你,請信任你自己,並張開眼睛觀看全新地球的全新美感呈現在你眼前。你的未來如同種子般剛從黑暗中冒出,日後回頭看時,你會發現所有的恐懼與沮喪都只是對一個循環的結束與另一個循環開始的困惑所產生的夢境。

作者簡介

德隆瓦洛.梅齊哲德克(Drunvalo Melchizedek)

  德隆瓦洛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藝術、副修物理與數學。畢業後追求靈性課程,先後師承七十多位各宗教及信仰體系的靈性導師,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向全球原住民宣導靈性訊息,同時也散播各地原住民願意對外分享的資訊;曾於世界各地開設工作坊、研討會,演講神聖幾何、人類能量場、靈性、冥思以及在心中生活等等資訊。

  三十多年來,透過生命之花課程及梅爾卡巴(merkaba)冥思,德隆瓦洛帶給全世界廣闊視野,他在生命力及能量的治療工作已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德隆瓦洛表示,這些療癒十分重要,因為身體的難處往往會妨礙個人持續靈性之旅。本書即講述他為了服務大地之母所進行的治療儀式,以及平衡地球能量、修補全意識網絡的神聖任務之旅。

  除本書外,德隆瓦洛先前曾出版過三本書,分別是:《生命之花的古老祕密:第一部》(The Ancient Secret of the Flower of Life: Volume I)、《生命之花的古老祕密:第二部》及《在心中生活》(Living in the Heart),分別以二十九種語言出版,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發行。現為國際網路雜誌《瑪特靈魂》(Spirit of Ma’at, www.spiritofmaat.com)的總編輯,每年點閱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次。

  德隆瓦洛目前定居於亞利桑那州。關於作者的進一步資訊,請點閱以下網址:www.spiritofmaat.comwww.drunvalo.net

譯者簡介

蔡永琪

  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主修)兼外文系(輔系)、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曾任英語教師、國立教育電台教育新聞譯者兼播音員,目前為美國Softitler公司特約影片譯者兼自由譯者,翻譯作品遍及醫療、財經、法律、資訊、文學、電影及影集等方面。譯作有《溫柔生產》、《Head First深入淺出HTML、CSS與XHTML》、《遊戲開發概論》及《遊戲開發概論:遊戲故事與角色發展》、《量子觸療好簡單》、《潛入夢境,挖出最棒的你》等。

導讀者簡介

樓宇偉

  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多年來致力於我國及國際航太科技的專業領域 。二十七年前在美國波士頓讀書和工作時,即組織華人討論另類科技如氣功、人體潛能等。日後更引介新紀元思想,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與二○一二等,並不忘強調科學驗證與實證,包括禪修與易經。曾參與《氣的樂章》編輯,並以牛博士為筆名在「第七類接觸」網站寫專欄。

 

創意廣告人 李欣頻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工程博士 樓宇偉

誠心推薦

  每個人今年必定要讀的一本書!

  這是我們讀書會討論了兩年、最愛不釋手的書(等了兩年,終於有中譯本了),這也是靈性圈中近五年來最重要的書之一,啟動了非常多人開始走自己的心靈之旅,包括我在內!面對2012地球大蛻變的此刻,這本書將立即開啟你內在浩瀚的神祕之旅──這是一本每個人今年一定一定要讀的好書,它將是你穿越命運神祕寶庫的重要之鑰!

《2012心靈重生》、《創意背後的祕密》作者 李欣頻

  除了精采迷人且可以被考古與探險家驗證的事件,我們應該更注意的是本書的核心訊息,那就是「人類四海一家,必須共同面對當前全球劇變的挑戰」。

工程博士 樓宇偉

  德隆瓦洛是個說書能手。當他與聖地守護神同時溝通時,讀者也跟著身歷其境。《地球大拙火》巧妙描述瑪雅曆法結束時的地球運動。

《瑪雅密碼》(The Mayan Code: Time Acceleration and Awakening the World Mind)作者 Barbara Hand Clow

  每回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移動至極為不同的時代,地球拙火就會協助我們順利度過,並達到自我實現。

《來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ow: Crystalline Children, Indigo Children, Star Kids, Angels on Earth, an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itional Children)作者 Meg Blackburn Losey

  本書是來自宇宙的禮物,就讓本書作為重新喚醒你深埋於內的記憶樞紐,讓你能記起你是誰?為何來到這兒?就讓我們展開冒險吧!

《本書無一屬實,但都是事物運行之理》(Nothing in This Book Is True, But It’s Exactly How Things Are)作者 Bob Frissell

 

導讀 怪事今年特別多:為二○一二意識大轉換訂定新典範∕樓宇偉
前言 地球拙火,光之蛇
第一章 在冥思中,我與天使的初次相遇
第二章 遠古宇宙學與近代的變化
第三章 地球拙火藏身在西藏大白塔
第四章 那天,我第一次聽到了納卡金字塔
第五章 修補全意識網絡裡的陰性能量
第六章 任務1:尋找八座神殿,埋下八顆水晶(上)
第七章 任務1:尋找八座神殿,埋下八顆水晶(下)
第八章 任務2:四十二個女人與四十二塊水晶
第九章 任務3:可愛島與陰陽性力量轉移
第十章 任務4:連結阿納薩齊古文明與全球意識網絡
第十一章 任務5:奇異恩典,使用藥輪祈雨
第十二章 閃電儀式
第十三章 任務6:在瑪雅國度參與春分儀式(上)
第十四章 任務6:在瑪雅國度參與春分儀式(下)
第十五章 任務7:圓形彩虹與水晶頭顱
第十六章 任務8:在馬雅遺址,我們整合了陰陽能量
第十七章 任務9:帕連克與烏希馬爾的光之儀式
第十八章 任務10(首部曲):兀鷲的召喚,印加古國的邀請
第十九章 任務10(二部曲):在日月二島轉換陰陽能量
第二十章 任務11:實現祕魯隱密之城的預言
第二十一章 任務12:長白雲之國裡的懷塔哈人與毛利人
第二十二章 無條件的愛在你心中

導讀

怪事今年特別多:為二○一二意識大轉換訂定新典範 文∕樓宇偉

  《地球大拙火》是一本亦真亦幻的奇書,讀者不妨先把它當作是「可能部分真實的奇幻小說」來看比較容易接受。再進一步,則可考慮以「傳統原住民文化的核心再現」的觀點,來思考我們現代人可能已經完全喪失的早期人類進行各種祈天拜地儀式的背後含意。最後,如果我們能夠更勇敢並且更開放地願意去探索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各種可能,則以「未來歷史的新奇開端」為閱讀主軸,或許才是本文作者寫這本書來「為二○一二人類意識大轉換」訂定新典範的原意。

  不過,要讓中文讀者很快就接受這最後的第三層觀點,除非這個人思想完全沒有包袱,並且不介意作者偶爾的舉證疏失,而直接截取全書「地球拙火能量已經遷移,人類意識最好趕快跟隨轉變」的重點訊息,否則還是需要一些心理準備與背景說明的。

  這篇序言就是由回顧:一、作者早先的新時代(New Age)三本著作;二、現今科技界對於二○一二現象可著力的意見;以及三、作者在書中提到有關早期人類心靈能量運作模式的邏輯合理性。由這三個面向與讀者結緣。

  一、現代薩滿的另類人生與另類世界歷史

  本書作者是美國七○年代嬉皮文化重鎮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主修藝術系副修物理與數學的畢業生。他從來沒有進入工作職場,而把時間繼續放在學習各種心靈提升與能量運作方法上,跟隨各國傳承的心靈老師,如藏密、道家、印度教、薩滿等等至少七十多位。其中主要的有印第安(新墨西哥州Taos Pueblo)薩滿、埃及智慧之神「圖特(Thoth)」,印度教上師Swami Sri Yukteswar(也是將印度教帶入美國的老師Pramahansa Yogananda的上師)與二位天使,而居然後面這三組均不是我們肉身次元的師父,也就是習稱為夢中或定中的師父。

  作者將這些師父的教誨與本身奇特經歷結合,在上世紀末期寫了《生命之花》上(一九九八)、下(二○○○)兩集。把教科書上不會教的另類人類歷史,如外星來源的人類育種與演化、亞特蘭提斯文明的滅亡與遷移(到埃及、西藏與安地斯山區)、埃及與西方宗教的源起、西藏與東方宗教的源起等等主題都做了說明,並且把神聖幾何∕生命之花∕音階共振等生命與意識源起的長青觀念,融合在各個人類文明所流傳下來的考古或精神核心內涵之中。而且作者清楚地解釋了如何修持類似藏密中「大圓滿」,他稱為梅爾卡巴(merkaba,猶太傳承的「聖戰車」)的這種修行法,是結合人體心靈與地球能量的菩薩道。

  四年之後(二○○四),作者又發表了《在心中生活》(Living in the Hearts)一書,將印第安薩滿教的向內心啟動昇揚之道的方法,公開於世;並且可與梅爾卡巴修行法結合。

  於二○○七年出版的本書,則經由回顧作者由一九八五年到二○○六年與世界各地原住民文化互動的各個事件,如在瑪雅遺址的金字塔擺放水晶、同步在全球四十二個高能量地點祈天、在夏威夷與美西南沙漠召喚祖靈等等活動,指出地球也像人體一樣有一個拙火能量,它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開始在地表由西藏地區逐漸遷移到南美的祕魯與智利,這也是未來人類心靈文明重現與發揚的新根據地。

  二、現代科學的為與不為

  本書一方面正確地提到地質科學界對於當前地球磁場(相對)快速變化所造成的一些對應現象報導,如飛機場的磁北改變、飛機導航軟體要加速更新、政府為安定人心而阻止某些訊息的公布等等;另一方面又迷糊地將地球自轉軸、磁軸與拙火軸這三種不同現象的「反轉」或「遷移」混在一起討論,似乎為了要說明這二萬六千年一次的歲差周期,連地質記錄中很清楚的顯示過去平均二十二萬年才出現一次的磁軸反轉(不過上次出現已過了七十八萬年)也硬被忽略或被模糊處理?!更別說科學界根本不知道如何測量,因此也不會討論地球所謂的能量「拙火軸」。所以,作者不算是很公平的對待已有的科學知識。

  不過,傳統物質科學也並非完全可以被拿來作客觀標準,用以判斷心靈或能量科學,這就牽涉到像是神聖幾何∕音階共振這類主題是不是科學的合理疑問?而按照我現在對於共振幾何──見漢斯.傑尼(Hans Jenny)未被中譯的《聲動學》(Cymatics)一書,以及氣功理論──見王唯工《氣的樂章》等的初步了解,答案當然是肯定作者的邏輯合理性的。至於易經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說,是由西藏地區的亞特蘭提斯文明為來源的,就還需要考證。至少我現在也知道,印度與中國古文明中有關「外圓內方」、「六十四卦」或「六四方型」(事實上是星辰四面體的立體結構)等觀念,是與伊朗裔瑞士籍科學家赫拉敏(Nassin Haramein)的新碎形全相(Fracto-holographic)統一場論相合的。而且不論是中國道家或南美薩滿都是用類似的四方相位的動物與原型來做代表(青龍、朱雀、白虎、玄武vs兀鷲、蜂鳥、美洲虎、蛇)。這或許是巧合,但當作者雲遊四海,卻遇到很多原住民薩滿與全世界主要心靈傳統都使用共通的心靈語言與溝通方式,那就不是哈佛學者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宣稱的「現代文明因為宗教版塊不同而必然產生衝突」的蛋頭理論所可以相提並論與自圓其說的!

  三、人類四海一家,共同面對地球挑戰

  近年來因為人類傳統意識形態(政治、宗教、經濟……)的崩解,自然環境(氣候極端、災難頻繁、環境污染……)的惡化與資訊的普及化,使得我們能夠逐漸體驗到人類真正可能是天下一家,一起住在地球村的環境中。大家必須尋找出新的互動模式,避免人類互相爭奪、衝突與毀滅的舊典範。不論是我們中文讀者回到自己傳統文化的儒釋道,或是作者投入原住民薩滿文化,我們都能夠發現同樣根植於智慧與慈愛的人性光輝。

  因此,不管我們是否能在西藏高原找到原來被古代大修行者用來固定地球拙火軸的納卡(Nakkal)大白金字塔,或是一九五○年代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搜刮走的大量馬雅文化祭祀用寶石,甚至於是印加的納斯卡(Nasca)古文明城市是否即將在那些大型動物形狀的石頭排列旁邊重見天日……,本書這些精采迷人且可以被考古與探險家驗證的事件固然值得追究,但我們應該更注意的是本書的核心訊息,那就是「人類四海一家,必須共同面對當前全球劇變的挑戰」。唯有大家「反求諸己,包容他人,共存共榮」,將人類過往獨尊權力、理性與外求的態度,轉化為和諧、直觀與內求(也就是本書所謂的「陰性力量」),我們的地球才可能生存與再發展。

  地球的拙火能量已經準備好了,你呢?!

前言

地球拙火,光之蛇

  生命真是奇妙!每隔一萬三千年,地球上就會發生一件神聖又神祕的事件,改變歷史的走向。此刻,這罕見的事件正在發生,但是僅有少數人知曉,而絕大多數知道這件事的人又始終絕口不提,直到現在才打破緘默。

  我所說的,正是地球的拙火(Kundalini)。地球的中心有股能量連結著,如蛇一般移動、現身,與拙火能量在人體的運行方式類似。

  正是這股能量激起全球各地的人去追尋靈性,這種追尋行動不僅在地球各地的印度教聚會所、修道院可以見到,甚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看到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尋求上帝。地球的拙,火正是連結所有人類內心的神祕能量。

  一直以來,地球的拙火會與地球表面的某一地點連結,停留在該處約莫一萬三千年之久。然後,依據時間的循環或是所謂的分點歲差(Precession of Equinox),又移動至另一個新地點,停留一萬三千年左右。拙火移動後,我們對「靈性」的定義也就隨之改變。拙火依據未來循環的新能量而轉變,引領我們邁向更高層次的靈性之路。

  說得更清楚一點:拙火有兩個軸點。一個位於地球的正中心,另一個則位於地球表面某處,由地球的意識本身決定地點。

  每隔一二九二○年,地球拙火的極性就會轉移至相對的軸點,同時改變地球表面軸點的位置。這個新位置迅速喚醒地球這神聖地點周圍的人們,並且傳送頻率至地球周圍的電磁網絡,緊接著就會影響到地球DNA所決定的意識網絡。我們依循著既定的計畫與設計而成長。

  少數獲得大智慧的人,明白這個事件以及發生在我們周圍的那些事情,他們擁有平靜的心態,因為他們瞭解神奇的真相。在當前這個循環周期的終點,我們目睹地球上的混亂、戰爭、飢餓、災禍、環境危機與道德敗壞,但是他們明白這只是過渡期,不需要驚慌。這無畏無懼的心態正是開啟轉變的祕密關鍵,幾百萬年來就是依循著這個神聖的宇宙事件。

  就一方面而言,這意味著陰性力量將帶領人類的靈性至嶄新的觀點。到最後,這個靈性觀點將會擴散至所有人類的經驗,從商業界、宗教界的女性領導人到國家的女性領導人都包括在內。到了二○一二與二○一三年,這個陰性的靈性觀點,將會茁壯擴大至地球上的每個人,讓人人對此都能瞭然於心,並且延續數十萬年。

  大多數讀者可能還不懂我所說的話,等到你們看到本書第二章、第三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第二章談論宇宙學,闡述大自然與星球的諸多現象以及與這新觀點之間的關聯。第三章敘述自遠古文明至當代對此神聖事件的觀點,為讀者奠定閱讀本書的基礎。

  第四章開始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地球拙火(光之蛇)的因緣,以及眾多原住民祕密協助引導靈性能量從西藏轉移至南美洲新家的故事。靈性能量離開西藏進入印度後,以蛇行方式經過世界各國,最後抵達地球拙火的新家──智利,一個新「西藏」。

  隨著地球拙火的移動,在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難以置信的事件。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人彼此相互協助,彷彿有更高層的力量為人類的利益而安排著這一切。我相信,若是沒有這股靈性的協助,人性無法演化至另一層次的意識,人類是無法存活的。

  對我而言,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召喚,要我以這種方式過活,除此之外,我別無選擇。我依循著我的內在引導,一切就這麼發生了。

  但是,我並不孤單。從一九四九年起,有成千上萬的人(絕大多數是原住民),在其內心深處的引導下,協助帶領這不屈不撓的白蛇來到位於智利安地斯山脈的新地點,在此安頓下來。這不僅僅是靈性力量自陽性轉移至陰性,同時也是靈性力量自西藏與印度轉移至智利與祕魯。隨著西藏與印度文化孕育、成長的這股世界之光,現在已完成使命,而新的紀元則剛於智利與祕魯開展,很快就會影響到所有人類的內心。

  這些是我個人的親身經歷,闡述我依循內在的指示,為這混亂的世界帶來平衡。我受過訓練,在內心某個神祕地點與大地之母(Mother Earth)與天父(Father Sky)做連結。這非常簡單,只要用這個方式連結至聖母與聖父,生命就變成了一個接一個的奇蹟。沒有人能構思出這樣的故事,這些都是源自於我們周圍的大自然,超乎我個人之外。本書中的有些故事打破了物理定律,但是並未超越大地之母的定律。

  正如我所說的,生命真是不可思議的奇妙!

 

內文1第三章 地球拙火藏身在西藏大白塔(節錄)

在世界另一端,來自墨西哥、貝里斯與瓜地馬拉各地區的瑪雅長老召集所有部落開會。這是近代第一次規模如此盛大的會議,因為瑪雅曆法清楚顯示地球拙火將於一九五九年移動,會需要北美與南美原住民的協助。

  正如科學所記載,大約一萬六千年前,某個小行星的三塊碎片撞擊大西洋海岸,即現在的美國喬治亞州。當時亞特蘭提斯的祭司知道他們偉大的國家即將走到終點。

  兩千年前,柏拉圖將這塊消失的大陸命名為亞特蘭提斯,用詞優美地談到亞特蘭提斯的文化與美,但是現代多數的人類學家卻仍然認為亞特蘭提斯只是傳說。多年來有許多研究與探索,試圖證明亞特蘭提斯真的存在,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結論,因為當亞特蘭提斯消失在大西洋海浪之下時,所有的證據都一併埋葬在海底了。

遙遠的文明亞特蘭提斯真的存在過?

  目前還無法證明人類這段歷史。睡眠先知愛德加.凱西(Edgar Cayce)曾於一九二○年代在世界另一端,來自墨西哥、貝里斯與瓜地馬拉各地區的瑪雅長老召集所有部落開會。這是近代第一次規模如此盛大的會議,因為瑪雅曆法清楚顯示地球拙火將於一九五九年移動,會需要北美與南美原住民的協助。提到,亞特蘭提斯會在一九七○年前在大西洋比米尼島(Bimini)附近升起,這個預言極有可能確實發生了。根據《生活》(Life)雜誌於一九七○年一月的報導,一六六九年十二月,在比米尼島附近一英里深的大西洋海底冒出了許多小島。其中許多小島再度沉陷,但有些今天仍在海面上。凱西的預言是否正確?時間會證明一切。(凱西針對一九七○年之前的事件,做了一萬兩千多個預言,其中只有一個預言不符事實,那是凱西為一對雙胞胎所做的診斷。)

  世界的靈性之光,亦即地球拙火,是蜷藏在地球深部的蛇形能量,已有好幾千萬年待在這塊古老的大陸。這股靈性能量吸引其他文明從世界各地來到亞特蘭提斯尋找啟蒙,正如同現代人跋涉千里來到印度與西藏尋求靈感一樣。

  事實上,早在亞特蘭提斯消失之前的三千年,天際就出現了這顆巨大的小行星,而這是促成亞特蘭提斯滅亡的具體原因。大地之母的拙火─光之蛇,很快地也開始啟程移動到新的地點,以便迅速帶來新世界的平衡。這個新世界的出現,一方面也意味著亞特蘭提斯的消失與滅亡。

地球拙火的遷移之旅 

  古老大陸亞特蘭提斯的祭司納卡弟兄,內心清楚知道地球拙火將會移動到何處安頓,如蛇般再度蜷伏在地球內,繼續下個一萬三千年循環的冬眠。同時,納卡弟兄也明白地球拙火在地球表面位置的改變,將會改變人類詮釋生命的方式。納卡弟兄知道他們必須離開亞特蘭提斯,遷移到地球拙火日後的新家。

  納卡弟兄理解,不論世界之光在哪兒安頓,那個區域的人民就會成為全世界的偉大靈性導師。自古以來總是如此,因為這道光會影響居住在附近的人民,並按照他們接收光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帶領那些人進入啟蒙狀態。這塊新區域的人民會開始覺醒,回想起他們與世界各地所有生命以及上帝的親密連結。最後,他們甚至會想起他們心靈內的聖地,那是上帝居留、所有生命誕生之地。在回想的過程中,他們的存在將會成為其他人的靈性之光。

  因此,納卡弟兄跟隨著他們內心的理解,開始計畫離開他們摯愛的亞特蘭提斯。他們別無選擇。早在亞特蘭提斯完全沉入海底的兩百年前,早在混亂來到之前,一切就已註定。最後,納卡弟兄跟隨地球拙火來到喜馬拉雅山的遙遠高地,也就是今日稱作西藏的西部區域。

  亞特蘭提斯於一萬三千年前徹底沉沒時,亞特蘭提斯的外部祭司(不同於內部的納卡祭司)迅速搭乘精巧船隻離開。他們被迫撤離,因為地震不斷、火山頻仍,而陸地沉沒、海水也洶湧而來。外部祭司並未走遠,他們來到今日的墨西哥猶加敦(Yucatan)海邊,此地即今日所稱的瑪雅。我們知道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不僅是因為瑪雅人這麼說,同時也因為人類學家在猶加敦找到一塊古老的岩石文本。這塊石板稱為特洛阿諾文本(Troano Document),目前由大英博物館收藏,歷史估計至少有三千五百年,歷史學家奧古斯塔斯.勒普朗根(Augustus Le Plongeon)翻譯了特洛阿諾文本,文本內詳細描述了亞特蘭提斯的沉沒。

  瑪雅人目前所用的曆法就是源自於亞特蘭提斯的活躍時代,事實上,那是祭司死裡逃生抵達猶加敦後親手寫下的。

  這個外部祭司傳衍出今日的瑪雅人,比如瑪雅祭司兼薩滿─洪巴茲門(Hunbatz Men)。一九八○年代,祕密長老推選洪巴茲門為外界的代言人。就連瑪雅文化裡,我們也找到了握有最古老瑪雅文化的原始資料的人,也就是歐克斯拉(Don Alejandro Cinlo Perez Oxlaj)。他目前是高階瑪雅協會(High Mayan Council)的會長。此協會由來自墨西哥、貝里斯(Belize)與瓜地馬拉的四百名長老所組成。

興建西藏大白塔,守護地球能量

  亞特蘭提斯的內部祭司納卡費盡千辛萬苦來到西藏,開始興建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之一。他們使用的建材是堅固的白色岩石,目前仍維持在最佳狀況,看起來就像是當代建築物一樣新穎。

  興建這座大白塔是為了要標示出地球拙火能量的精確地點,同時也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集中這股能量。地球的拙火能量創造了綿延萬里的能量區域,住在這塊區域內的人都會經歷身心靈的特別變化。有些人的變化會比其他人多,這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對人們的這些影響促成了偉大靈性導師的崛起,他們所帶來的啟蒙進而擴及世界其他角落。西藏、中國的一部分、印度與尼泊爾成為世界之光的新中心,不過,在興建這座金字塔之時,這些國家都尚未形成。

  亞特蘭提斯沉入海底後六千年,人類尚未記起亞特蘭提斯,但是文明又再度興盛。在這幾千年間,納卡祭司的後代守護在大白塔旁,憑藉著啟蒙的能量而繁榮興旺。最後,納卡成為西藏人的祖先,延續其種族進入當代。

  漸漸地,地球拙火的影響開始誕生偉大的靈魂,比如撰寫有史以來最偉大作品《道德經》的老子,以及有史以來堪稱最令人驚嘆的書─易經,就是源自於此一區域。佛陀也生活在受到地球拙火影響的區域內,建立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佛教比其他宗教對於人類能量場以及正常體悟之外的意識層面有更深刻的瞭解。藏傳佛教是唯一僅存仍記得梅爾卡巴人類光體的宗教,更重要的是,藏傳佛教還保留梅爾卡巴的意義,以及如何創造並使用(梅爾卡巴是超越人體八至十公尺,朝著四面八方發射的人類能量場)。許多偉大的男人與女人在此一區域興起(在這段陽性能量的循環裡,多半是男人),因為地球拙火蜷伏在遠古納卡弟兄所興建的大白塔地底之下。

如同蛇般的能量開始甦醒,感受到強烈的遷移需求

  但是,這所有的一切又會再次改變。

  瑪雅曆法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精確曆法。透過這偉大的曆法,現代瑪雅人知道特別的時刻即將來臨。就像太陽升起顯露出拂曉天際與生物世界之美,地球內部某個極大的能量開始移動,將會顯露出人類靈魂失落已久的神奇事物。在大地之母的腹部深處,有股古老的能量開始緩慢地向左右移動,就如同蛇滑行過陸地一般。當寶瓶座開始緩慢屈服於拙火能量的影響之際,這如同蛇一般的能量開始甦醒,感受到強烈的需求要找到新家,找到表達生命的新方法。

  每隔一二九二○年就會出現這無法抗拒的衝動!

  一九四九年,當時年僅十一歲的班禪喇嘛請求中國「統一祖國」,意指帶領西藏回到中國領土。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宣布中國意欲「解放西藏,脫離帝國主義」。一九四九年,中國入侵西藏。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於四年前結束,在二戰陰霾下,全世界仍一片疲勞困頓。當時英國對聯合國聲稱「有意維繫西藏自治」,卻無心也無法阻擋中國入侵。英國既不聲援西藏,也未派軍前往西藏。

  一九五九年,西藏人於拉薩發生暴動,中國予以暴力鎮壓後,達賴喇嘛逃至印度尋求庇護,緊接著,成千上萬的西藏難民也湧入邊界。此刻,在經過一萬三千年的休息後,地球拙火開始離開大白塔,來到地球表面。起初的步調緩慢,但是之後越來越快,這股拙火能量開始穿越西藏。接著,在一天時間內,拙火能量隨著達賴喇嘛離開西藏、進入印度,就彷彿是達賴喇嘛召喚地球拙火離開一樣。

  然而,地球拙火進入印度只是這場遙遠地球之旅的開端,最後,地球拙火會穿越地球的廣大地域,正如一萬三千年前,地球拙火離開古老的亞特蘭提斯,抵達西藏的高山區。

一個美好、和平及靈性成長的未來預言

  在世界的另一端,來自墨西哥、貝里斯與瓜地馬拉各區域的瑪雅長老召集所有部落開會,這是近來第一次召開如此盛大的會議。所以召開這場大會,是因為瑪雅曆法清楚顯示地球拙火將於一九五九年移動,最後將需要北美與南美原住民的協助。

  瑪雅長老齊聚,一起舉行儀式。瑪雅曆法預示著偉大周期的結束,新周期與新世界的開始;整個天空會對人類開啟,我們可以自由探索地球之外的空間、時間與次元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個美好、和平及靈性成長的未來預言。根據瓜地馬拉瑪雅人的預言,這個新周期將會在二○一三年二月十九日展開。

  為何不是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分點歲差進入寶瓶座的時候呢?關於這個問題,得問瓜地馬拉的瑪雅人才行,因為他們是唯一真正瞭解為何會有這兩個月差異的人。

  正如之前的納卡弟兄,瑪雅人召開這場盛大會議分享他們的知識與預言,讓瑪雅人做好準備,適當執行宇宙責任,指引、標示地球拙火的移動。在這場會議中發現,因為時光流逝與西班牙人入侵,住在瓜地馬拉與貝里斯的低地瑪雅人已幾乎完全遺忘所有的知識與預言,他們的生命遺產全都消失殆盡。但是大地之母可以放心的是,這份遺產並未滅亡,仍安然存活於瓜地馬拉。在瓜地馬拉的高山上有個美麗古城提卡爾(Tikal),那兒的瑪雅長老(多數是百齡耆老),仍擁有一萬三千年前自亞特蘭提斯帶來的知識與預言。

  因此,瓜地馬拉的長老遞交給低地瑪雅人《十五經》,並囑咐低地瑪雅人研讀、學習這份知識,日後將會再給他們更多的經典。瑪雅曆法、知識與預言,就透過這個方式開始復原。

  當時,外界並不知道也不在意這份交換。物質主義是當時世界的主流。

關於瑪雅曆法的預言,我們所知並不完整

  某些知識探索者懷著善意,如荷西.阿古利斯(Jose Arguelles),開始研究瑪雅曆法。他們相信墨西哥的瑪雅人擁有完整無缺的知識,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墨西哥瑪雅人的相關知識受限於瓜地馬拉瑪雅人不完整的匯入。坊間有許多書籍談論瑪雅曆法,但都不完整、不精確;完整、精確的內容必須等到瓜地馬拉瑪雅人將他們的知識交付給低地瑪雅人後才有可能呈現。

  根據瓜地馬拉瑪雅人的說法,低地瑪雅人還得閱讀、理解另外五部經典,而第十六部經典《昆蟲與恆星之書》(The Book of the Insects and the Fixed Stars)決定宇宙循環的起始。這也就是為何過去世人無法全然理解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對於二○一三年二月十九日這個日期更是聞所未聞。

地球拙火尋找新家

  地球拙火跟隨達賴喇嘛進入印度,但是並未就此停住。地球拙火持續移動,漸漸穿越地球表面每個區域。

  這個移動持續了將近十年之久,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為止。最後,在這趟世界之旅接近尾聲之際,大地之母的拙火能量從加拿大向下移動至美國、墨西哥、貝里斯與瓜地馬拉,最後深入中美洲。

  拙火能量抵達巴拿馬時,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情。除了瑪雅人之外,多數原住民部落都沒預料到這點:地球拙火抵達巴拿馬運河時,無法穿越運河!巴拿馬運河是全球最大型的人工地占(geomancy),區隔兩大洲的地域與能量,迫使拙火能量無法進入南美洲。

  地球的拙火能量因而受限,堵塞。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地球拙火之所以停頓不前,導因於哥倫比亞境內與周遭國家的衝突。地球的拙火無法穿越運河,造成能量失衡(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個人身上,拙火沿著人的脊椎上升時,倘若某個脈輪受到阻塞,拙火能量就無法繼續上升,不過拙火能量會一直不斷嘗試,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會造成痛楚、疾病,甚至死亡)。除了瑪雅人之外,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里昂訊息: DNA靈性十二揭密  專訪譯者 歡迎收聽

1月14日晚上10 點  1月16日下午3點

電台 線上收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imageCAKUH1T2.jpg  

克里昂訊息: DNA靈性十二揭密

DNA是神與人的交會路口、是量子與非量子的混合,而它以宇宙真實的本質振動著。

  你是神,而你內在的力量是絕對的實相!----克里昂

  全面啟動DNA,邁向2012靈性大進化!
  阿卡沙紀錄、天使之名、昴宿星印記與列木里亞文明…大蛻變最驚人的真相,
  全都隱藏在DNA十二層中!

  連結宇宙智慧與人類真相的最後揭密!

  人類DNA蛋白質編碼的部分只占全部的3%,而97%被視為不具功能的垃圾DNA,你相信它們毫無意義嗎?溫暖慈愛的高靈克里昂,以幽默不失嚴謹的語調,帶領你跳脫線性的單一視角,從多次元的量子觀點,逐一解說DNA各層象徵的能量,並提供突破性的理解模式,讓我們得以跨越靈性與科學的鴻溝,重新檢視DNA蘊藏的生命奧祕。你將會發現阿卡沙紀錄、天使之名、神聖陰性、昴宿星人與列木里亞文明,全都交織在DNA的十二層奧祕之中。

  人類的進化與蛻變,就從了解自己的DNA開始!只要持有提升與療癒自我的意願,DNA將自行啟動活化機制,協助你取用早已在你體內的古老智慧。最後,所有人類個體都有機會挖掘自己深藏的天賦力量,蛻變成為高度進化的新人類!

本書特色

  *本書有別於科學研究的艱澀論述,從通靈與靈性的視角看待DNA,將為科學界與靈性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作者李.卡羅以幽默詼諧又不失專業的語調,生動描繪靈性領域經常提及的阿卡沙紀錄、天使之名、昴宿星人與列木里亞的精采故事。關於時下各種靈性訊息,本書也做了相當多的彙整,使讀者在吸收眾多的靈性資訊後能有反思的機會,並獲得全新的啟發。

  *本書附有十六頁精美彩圖,將DNA十二層的能量層次完整呈現,讓讀者在閱讀內文時能互相參照,感受自己內在DNA的神聖與驚奇,而有輕鬆有趣、能量滿滿的閱讀經驗。

作者簡介

李.卡羅 Lee Carroll

  克里昂系列書籍的作者,整套書都充滿著愛,並論及地球行星的大好消息。這些都可在世界各地形而上書店找到的書籍,已成為我們走進千禧年的不確定時代,重新獲得希望的泉源。

  與夥伴珍.托勃(Jan Tober)女士一同撰寫《靛藍小孩》(The Indigo Children)及《靛色慶典》(An Indigo Celebration)等兩本關於養育新時代孩童的靈性教育書籍。

譯者簡介

邱俊銘  Ethan

  台大獸醫系畢業,現職為身心靈訊息譯者、塔羅牌占卜師,另提供標記細胞療法、靈性彩油與臼井靈氣個案。譯有《克里昂靈性寓言故事》、《預知生命大蛻變》、《白鷹醫藥祕輪卡》、《指導靈訊息卡》、《邀請你的指導靈》、《創世基質》(以上均由生命潛能出版)以及《成功的序位》等書。

  克里昂中文網:soulhi.com/kryon/

克里昂訊息: DNA靈性十二揭密

推薦序—另眼看待DNA的啟示 陳國鎮
譯序—來自自己的禮物 邱俊銘
前言
導言
第1章 看不見的事物 李.卡羅
第2章 緣起 李.卡羅
第3章 以新視野來檢視DNA 李.卡羅
第4章 不曾有人思考過的事 李.卡羅
第5章 教導的開始 李.卡羅
第6章 DNA的十二個層次 克里昂
第7章 第一組DNA:第一、二、三層 克里昂
第8章 第二組DNA:第四、五、六層 克里昂
第9章 第三組DNA:第七、八、九層 克里昂
第10章 第四組DNA:第十、十一、十二層 克里昂
第11章 DNA組別,以及驚人的祕密! 克里昂
第12章 活化DNA場域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波德的現場通靈
第13章 活化DNA的特定能量 在拉脫維亞里加的現場通靈
第14章 DNA與人類種族的歷史 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的現場通靈
第15章 巨大的科學成見 在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的現場通靈
第16章 當前的事件、嵌植、人造生命與後記 李.卡羅
克里昂結語
網站資訊
十二層DNA能量彩圖及其意涵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有機會財富重新分配時,會是你變多嗎?

你知道你這輩子,有幾次的發財機會嗎?

如果一次都沒有,那一定是你「信念」上的問題

阿平每星期都準時看「小資女向前衝」

也非常認同小資女,非常「省」的省

才能存到錢

但是

阿平認真的回憶

超努力的工作和存錢,

多年來也沒有存到多少錢

雖然生活過得算不錯

但是如果突然沒工作了

還是會緊張

(從別人的無薪假訊息,就會睡不著)

因為工作幾十年下來

還是不夠提前「退休」的條件

那只好好乖乖的工作到老囉...

但如果你夠有智慧的話

不要不理會「全球景氣循環」的變化

學習打開「知覺」

將外在的能量變化

共振出自身有用的能量

才容易實現物質東西

懂得在不景氣下投資

等待景氣好轉獲利

換來更多的財富

你能ㄗㄨㄛ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庭禪 張慶祥 精彩解說"讀500字換一生平心靜氣" 歡迎收聽

1月7日晚上10點  或 1月9日下午3點

請直接點選收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0.jpg  

"讀500字換一生平心靜氣"

 

對治情緒,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功課

 

  海峽兩岸的名人、企業老總、大學教授、科技新貴、上班族紛紛開始修習黃庭禪,雖然原本是為了修心而來,但卻意外得到許多「副作用」;當終於只把情緒當成無意義的能量看,不再把能量當成情緒看之後,負面的思緒,不良習慣竟不翼而飛。

 

  學習黃庭禪有兩大主軸,一是打坐,二是學經。入門最重要的兩篇經文,即是相加不到500字的《孟子心氣說》與《中庸首章》。因為極短,學員喜歡背起來隨身「攜帶」,當作「心靈萬金油」。

 

  平心靜氣何難之有?《孟子心氣說》中指出,若你是脾氣暴走族,因為氣常常出走,久而久之會得憂鬱症,這樣的人打坐根本坐不住。打坐可以一坐幾小時的人,不是因為意志力強,而是因為元氣足。要學習孟子養浩然之氣,才不會變成志氣散失的草莓族。

 

  情緒之所以擾人,是因為我們很自然會跟著感覺走。《中庸首章》強調,喜怒哀樂發出來的時候不能被帶著走,把它想成遠處的海浪,你不會說,要等海面上的浪平了,我的心才能靜下來,不論是海浪或你心中的起伏,都一樣是能量的變化而已。

 

  《中庸首章》短短一○九字,但是全書三十三個章節的經義要了解,一定要先讀通首章。以此類推,自古聖賢一條心,千經萬典的經義都是相通的,徹底先學通這兩小篇經典,等於拿到一把鑰匙,將來可以去開啟《大學》、《道德經》、《心經》、《金剛經》等重要經典。 

 

張德芬,名身心靈作家、李欣頻,名作家、安一心,心靈治療師 推薦

 

"讀500字換一生平心靜氣"

本書特色 

l   《孟子心氣說》短短三百多字,讀通即能養「浩然之氣」;中庸首章》不過一○九字,懂得就可解脫無盡煩惱。張德芬喻黃庭禪修為其心靈追尋上最後一片拼圖,此兩篇經典即為黃庭禪修的入門必修。

l   黃庭禪張講師多年來遍讀經典,因為此二經典,開悟到心與氣的關係,之前百思不解的經文,霎時豁然開朗,因此推崇這兩篇經文為修心者首選。

l   兩篇經文相加不到500字,很快背誦。是平心靜氣的心靈萬金油。

l   非單字單句解釋,作者妙解經典,真正幫你理解古人的思想脈絡。了解什麼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後,你就會恍然大悟,那和佛家的「金剛法身」、道家的「得丹」是指同一件事;了解喜怒哀樂發動時要如何對治情緒,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功課。

l   書內附黃庭禪修習的五個步驟說明。

 

"讀500字換一生平心靜氣"   推薦文 

我們的老祖宗是靈修高手

 

文◎張德芬

 

  2002,我陷入了人生的低潮。我的感覺是:世界上外在事物的追求都是虛空的,不能給我最終的滿足。我到底該怎麼辦?於是我走上了心靈成長、往內探尋的道途。

  這些年來,我看遍了中英文身心靈成長的書籍,在世界各地尋訪名師、學習各種心靈成長療癒的方法。到了寫《遇見未知的自己》時,我覺得我找到了一條明徑,於是和大家分享這份靈修地圖。

  但是,繼續修下去的時候,我覺得我的靈修地圖還是缺了一塊。我有很多的疑惑沒有老師可以為我解答。我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雖然都大有改善,可是,我總覺得我所學習到的都不是究竟根本的途徑。

  此外,當我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看到西方人大談我們東方的哲學,在印度看到老外虔誠地學習印度的靈修法門。在內地和臺灣,很多好的老師都是外國人,需要透過翻譯來學習。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說中文的好老師,他們所學習的東西也都是在國外學的。

  我不禁要問: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宗不談靈修,只談一些空無的清修(我觀念中的道家、老子)或是八股的仁義道德(我觀念中的儒家),要不就是佛家(源頭也是印度),而且佛學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深,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黃庭禪的創始人張慶祥,與我同歲,但卻有一個很老的靈魂。他教的禪坐方法,是我見過最好、最直接簡潔的。經由他,我才終於明白打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以及怎麼樣打坐才會得到理想的進步。

  這位張老師的學問素養真是深厚,他熟讀各教典籍,包括儒家、佛家、道家、聖經,甚至新時代的《奇蹟課程》、《與神對話》等也包括在內,所以講起話來,引經據典,頭頭是道,讓人信服。不過,這種人我也見多了,實修與否,我其實一看也知道。張老師真是一個實修的人,並且,老師解讀四書五經的方法,讓我歎為觀止。那些八股的道德文章(如《大學》、《中庸》之類的),到新時代的《奇蹟課程》,在他的詮釋下,竟然都充滿了極為深遠的靈性意義,以及觸類旁通的驚喜,真是讓我喜不自勝,原來我們的老祖宗真的是靈修高手,境界很高的,高到後人都無法立刻理解出它的真意,啊!原來夢寐中所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活生生的印證在張講師所闡述出來的性理心法裡面啊!真是太棒了!(我以前對這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真的是充滿偏見和無知啊!)

  張老師所創辦的「黃庭禪」,是他根據古聖先賢的典籍而體悟出的實修方法,它不僅特別的實用,可操作性強,往內去印證更是清楚明瞭,正確無誤,更寶貴的是符合歷代各教聖賢在經典中所交付之最高原則,讓人修起來特別安心踏實。我奔波這麼多年,踏破鐵鞋,所缺的就是這個領域,真的很高興能找到我靈修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本文作者為身心靈作家,作者網址:www.innerspace.com.cn

  張老師長年浸淫於「養生」的領域中,不但是身體力行,更是博覽群書,尤其致力於儒、道、佛三家經典性理心性的比對整理,以體悟所得創辦直指人心可以具體操作的「黃庭禪」絕學,分享眾生,功德無量。

  在本書中,張老師精妙闡釋總和不過五百字的兩篇短文:《孟子心氣說》與《中庸首章》,揭櫫解脫煩惱罣礙的心法與訣竅,以及生命的本質與主軸,幫助眾生釐正人生追求的謬誤,回返心性的清真本源。

~安一心,安老師心靈診療室講師,著有《活用祕密的43個練習》等書

作者簡介

張慶祥

l   黃庭禪創辦人。

l   民國五十一年出生於新店中嶺山上,自幼慕道。少時好遊於宗派之間叩求人生解脫真理,二十九歲拜入馬祖老師門下習道。

l   三十歲為求諸佛安心妙諦,遂潛心研讀三教群經,將主要經典逐條歸類比對,尋找三教群聖千手共指的安心妙義。三十二歲始明三教八萬四千法門,實乃共指同一解脫心法,無二無別。 三十四歲微悟心源,「黃庭」真相若隱若現。正於蒙昧難破之時,因聞馬老師一句「心即是氣」如雷貫耳,頓開茅塞!

l   三十九歲本著為往聖繼絕學的理念,奉馬老師之命,帶領志工們胼手胝足開山建設中嶺山禪院,創辦黃庭靜禪研修課程。並於民國九十三年依法立案為『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宣講源自本心清靜的解脫之道。廣渡有緣於煩惱罣礙之中,接引學子於無盡性理之上。

l    因有感於當今宗教家守戒勸善者多,而覺悟心源性海者少。遂依三教先聖「直指人心」之真諦,怒螳臂以擋車轍,創辦「黃庭禪」研修課程,並潛心於性理心法之教學,三教經典之翻譯講述以悟群生。

l   著有《找回失落的自己》等。

l   更多訊息請見 http://www.htz.org.tw/

 

目錄 CONTENTS

 

第一部  《孟子心氣說》

新解《孟子心氣說》

一、不動心的層次

二、「志」與「氣」有什麼關係?

三、「志」與「氣」孰輕孰重?

四、「志」與「氣」如何相互影響?

五、何謂浩然之氣?

六、「義」該從何做起?

七、「觀自在」心法的訣竅

八、養氣,順其自然!

九、自古聖賢一條心,人性真理只一個

「知言」舉例

黃庭禪修的五個步驟

第二部  《中庸首章》

新解《中庸首章》

關於黃庭禪

 

書摘

(一)【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孟子心氣說》)

「蹶者、趨者」是什麼意思呢?「蹶」是跌倒,「趨」是快跑或快走。簡單的說,蹶者是指走不動的人,趨者是指跑太快的人。

孟子用蹶者、趨者在影射什麼呢?讀經典時要先有一個基本認識,經典是一個「象」學,象學就是「比擬」的學問,一個影射意境的學問。像這裡的「趨者」、「蹶者」就是在影射「過」與「不及」的意思。過與不及都是病,社會中就是因為有太多的過與不及,因而產生無盡的亂象與煩惱。

而為什麼有的人會「過」,有的人會「不及」呢?孟子說,原因就在於這「氣」能反動他的「心」呀。

例如:這個人講話總是劈里啪啦的,毛毛躁躁的,你叫他靜一點,溫柔一點,有禮貌一點,但實在很難改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的「氣」太躁了,他被「氣」的形態給控制了,他跟著「氣」而毛躁起來了。

為什麼那些少年會喜歡飆車?你叫他要乖一點,靜一點,那是沒用的,少年血氣方剛,他那滿腔的剛烈之氣已經完全控制了他的心,所以行為就脫序了。情況輕一點的就感覺輕浮、毛躁;情況嚴重一點就形成躁鬱症,甚至帶有攻擊性,這都是孟子所說的「趨者」。

還有一種「蹶者」,我們說:「走!去爬山!」「唉喲,累死人囉,我不想去!」;「不然我們去打個球吧?」「喔,我心情不好,改天吧!」;「要不然來讀個本書?」「再讓我睡一下吧!」。這就是「蹶者」,做什麼都沒勁,真是夠「蹶」的了。

這種人常令人頭痛,但當你瞭解他是被身中一股低迷的氣所控制時,也會不忍心怪他,因為他其實是不得已的。

為什麼一個人的「氣」會如此低迷呢?只因這個人長久以來,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暴」了他的元氣,消散了他身中的陽氣。陽氣不存而陰氣滋生,久而久之,「氣」就蹶了,「心」也跟著蹶了。輕則整天懶洋洋,重則形成憂鬱症,對身心都有不良的影響。

又為什麼有人特別容易「暴」了自己的元氣?這起因來自於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甚至是他的起心動念、他的脾氣……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身中的氣質,因為氣質太弱或太強了,氣偏離中和了。

氣越偏離中和的人,越容易受情緒所困;越受情緒所困的人,元氣就更容易散失;元氣越散失又更容易受情緒所困。所以,若不懂得怎麼樣養氣,這個惡性循環是永遠沒有改善的一天。

 

來看一則寓言:

有個小孩很喜歡哭,你問他:「為什麼哭呢?」他說:「因為人家都說我的嘴巴很大!」然後你再問他:「你為什麼嘴巴大?」他說:「因為我很喜歡哭!」你又問:「那你為什麼還哭!」他說:「就因為我嘴巴大嘛!」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他只有一天到晚哭個不停了。

請問什麼時候他的嘴巴才會變小?不要哭就慢慢會縮小了嘛。這個惡性循環你得先改變一項,情況才能有所改進。

氣養不了中和,心也別想得到安寧,這蹶者、趨者就是因為「氣」反動他的「心」。所以你說「養氣」重不重要?很重要呀。為什麼這麼多追尋情緒管理的人,或這麼多追尋修行的人,都忽略了養氣的重要呢。可惜呀!

 

(二)【遁辭知其所窮】(《孟子心氣說》)

  「遁辭」是閃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牽強、或在背後說是非的言辭。像是「我只是犯了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樣的話,就叫遁辭,自己犯了錯承認就好了,還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幫他背書,試圖以此脫罪,讓人家覺得他很無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強屈窮,不會因為這番牽強的理由就誤認他是對的。

  社會上常有一種人,在背後說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當人家要正面和他對質時,他卻支吾其詞,說「你誤會我的意思了,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是不斷地閃爍其詞,試圖要來圓這個場。一看到這樣的場面,雖然我們不和他計較,但我們知道他編造了是非,因此內心有所窮屈了。如果這種錯誤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覺知到自己內心的理屈,而大大地自省一番。

  再舉個古代的例子,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您有一個臣,因為要去楚國遠行,於是把妻兒委託給一個朋友照顧,等到他回來時,卻發現他的朋友沒有盡職,讓他的妻兒挨餓又受凍,交到這種朋友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理直氣壯地回答說:「這種無情義的朋友應該和他斷交。」孟子又說:「如果你下面有一個負責管監獄的官,但他卻連自己的屬下都管不好,那你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理直氣壯地回答說:「免了他的職!」接著孟子說:「那麼一個國君應該要負責治理國家,但他卻沒有把國家治好,那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沒有回答,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話題岔開了。

  因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氣壯了,又窮於找理由來應付,乾脆顧左右而言他,這就是「遁辭」的表現。有時我們的內心也會這樣,因為理窮,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飾,或是故意去忽略那個不淨的心思。明理的人一發現自己有這種現象,就應該坦然的自省,才有機會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這樣的覺知力,便叫「遁辭知其所窮」。

 

(三)知言舉例

  看看今天的選舉制度,選票已經握在眾生的手中了,但眾生們究竟用什麼標準去選人呢?他們大多先看候選人長得漂不漂亮、帥不帥、再看他敢不敢拍桌子罵人、敢不敢開大張的支票給百姓、會不會講一些慷慨激昂或熱淚盈眶的話來讓選民感動、敢不敢向選民下跪……等等。除了這些條件以外,有幾個人真正去看看候選人的政見有幾條是確實可以實施的?有幾條是為國家的長遠利益在著想的?有幾條是說得出來又做得到的?有幾條是不會讓我們的子孫去背債的?而這些選民又有幾個在投下選票時,是真正公正無私毫無偏見的?如果我們連這些真相都看不出來,怎能叫「知言」呢?

  很顯然,我們沒有用選票去封殺該封殺的梟雄。我們沒有孔子的智慧能看出誰是言行不一、似是而非的騙子,也沒能封殺那些「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強記而博」、「順非而澤」的梟雄。今日能站上國會的幾乎都是孔子眼中的梟雄,但我們卻沒有智慧去封殺這些人。

  這要怪誰呢?實際上只能怪百姓不能「知言」,不能分出什麼是詖辭、淫辭、邪辭、遁辭所致了。百姓只喜歡看表面,只喜歡會表演的人,當然就會有那些人的出現了。試想,今天即使有一個非常務實且有遠見的政治家出現,百姓會把票投給他嗎?他從不講誇大的不實話,不會去照美美的沙龍照,不會去經營感人的故事,不會在鏡頭前做秀,不會開支票巴結選民,不會買票,也不會造勢。這種務實無華的人,百姓怎麼可能去選他呢。如果會的話,今天全天下都會是這種候選人的。

  今日的百姓已握有選舉權,但卻又沒有「知言」的能力,最後的結局就是今日的亂象了。所以「知言」重不重要呢?辨明他人及自己胸中的詖辭、淫辭、邪辭、遁辭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呀。整個世界要進要退、要治要亂,就在「知言」這兩個字上面而已呀。然而知道別人的心術正不正,前提是要先能知道自己的心術正不正,不能看透自己胸中的存心,又怎能看得透別人胸中的存心正不正呢?因此「知言」是以觀照自己的存心為本的。

  我們常把責任推給別人,我們聽到這邊有個說法讓你感動、那邊有個說法讓你感動;這邊有個表情讓你同情、那邊有個表情讓你同情,但我們沒有智慧理出一個頭緒來,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可不可行,他的內在真正的「言」到底是什麼?而我此刻內心的「言」又是什麼?那些政見的話我聽得很高興,到底我被慾望收買了所以高興,還是我被騙得感覺很尊榮所以很高興,還是我因聽聞了真理而感到高興?

  「知言」就是在一席話之中,你得看清楚你的心思,並且也看清說話者的心思,對不對你都已經了然於胸,那個人有沒有甜言蜜語在收買你,你也很清楚。而此時你不準備再被收買,你不準備再順非而澤,也不準備再與群小共舞,你準備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你準備做出該有的抉擇,去支持最具長遠正見的人,這才是「知言」的用意。

 

(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首章》)

「須臾」是多久?一彈指叫做須臾。子思說「道」這個東西具有什麼特性呀。它最主要的特性是「連一彈指的時間都無法離開」的呀。「可離非道也。」這句話是說,可以讓你離開一剎那的,都不是天賦的真道,不是生生世世永遠都陪伴著你的道。道創造了你,道的特質就是你根本無法離開一剎那的,好像叫你離開你自己一般,這事你根本做不到的啊。這句話講的真是太好了,因為這句話讓我們有所依據,可以判斷出什麼是道,而什麼不是道了。

我們前面談到修道就是率性,那麼「性」是什麼呢?不好說明。眾生常常疑惑,到底什麼是我的性呀?子思為了解開這個每個人都有的疑惑,他說性這個東西呀,是沒有辦法離開的,即使是一剎那也離不開的呀。

各位聰明的人們應該想想呀,什麼東西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佛也好,生生世世的輪迴也好,都沒辦法離開一剎那的呢?最親的父母妻兒最後要不要分開呢?最愛的鑽石、瑪瑙、名利、地位……,最後要不要分開呢?甚至最珍貴的呼吸,最後要不要分開呢?想想你現在身上所摸得到、看得到的,有哪一項是永遠都不可能離開的呢?想想大限一到都是必須離開的。

有的人以日日唸經、唸佛號為道,拿著木魚一直敲,一直唸,正在唸的時候它是沒有分開的,但他休息一下去喝杯水,離開了沒?離開了!

有的人以打坐為道,坐累了站起來的時侯,離開了沒?離開了!

有的人崇尚站著不倒,叫做「不倒丹」,站著站一天、五天、十天,一直站著,都不躺著睡的,夜裡拿著拐杖睡,然後猛點頭。站著睡是很難的,但是以此為德的人,站到人生最後要不要躺下,還是得躺平平的給後人笑的。

有的人以坐著不起來為道,有的人以站著不下去為道,這些修行的毛病,實在是大出我們的意料之外。但最後都離開了沒呢?都離開了。記住呀,可以離開剎那的都不是道啊。

那麼什麼東西才是你從有這個靈性以來,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連一剎那都不曾分開過的東西呢?找到這個東西以後,在這個東西上用功,才是在圓滿你的本性呀。什麼東西是永遠沒辦法離開的呢?想想看呀。若能找到這個東西,並在這個東西上面有所成就,那麼便是永恆不朽的成就。若是在一個可以離開的東西上面用功,縱然有所成就,那也不過是火石電光般的成就而已,有什麼值得努力的呢?

常常有人喜歡空談「生命的意義」。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真正生命在那裡?永遠跟著我,陪伴著我,不曾離開過我的東西是什麼?那才是我真正的生命。若是這點沒有找到的話,空談生命的意義豈不是太短暫,且太虛幻了嗎?找不到這個東西,你所有的努力並非在圓滿你的生命,而是在圓滿一些看起來暫時存在,而它馬上要離你而去的虛幻成就而已。

為了釐清這個盲點,子思特別舉出可離非道也這句話,表示這是老天爺給你那個無法抗拒的東西,你想離也離不開的,這東西正是你那真我的生命,及你那本性的所在,這個東西此刻就存在你那短暫的身體裡面,即使有朝一日你的肉體四大分散了,做神做鬼它還是陪著你的,它正是你的生命主軸,永遠不會與你分開的。此刻你想要認識它,你得要往身內觀察才能有所發現,若是你一直往外看的話,不會有絲毫收穫的。

子思談到這裡,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還沒說出來。為了慢慢引導我們接近這個重點,子思便鋪陳了以下這段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

子思說這個所最該戒慎恐懼的東西是「不睹不聞」的,它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不是用耳朵可以聽得到的,因為它就在你的身內,除非你去「感覺」它,否則你無法認清它的樣貌。

子思又說這個東西「莫現乎隱、莫顯乎微」,它深藏在內,所以非常的隱微,人們常會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對人們的影響,卻是如此的明顯,只要一個人的內在微微地一動,不僅外在整個人的言行都被撼動了,而且還可能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所以子思要我們以非常戒慎恐懼的態度,往內觀察它、覺知它的存在。

人們的習慣,眼睛一張開,就是整天往外看,耳朵也是整天往外聽,這是美的,這是醜的、這是尊貴的、這是卑賤的、這是光榮的、這是羞辱的……,我們不斷地往外追尋。但一個君子修行,他不是往外的,他是專注在內的,因為內在的發生才是自我人格與生命意義的最重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這兩句話,是表示內在那個隱微的東西,所發出來的力量,才是真正可怕的。

仔細思索子思的文章,到這裡每個人都會在內心產生疑問,到底子思所指的是內在的什麼東西呢?剛開始往內觀察的時候你會很茫然,子思到底要我觀察什麼?要我找什麼?什麼才是我生命的本質?什麼才是一剎那都離不開的東西?

雖然你還感受不到任何東西,抓不到觀察的主軸,然而你卻感受得到,你的內在有一個隱微的東西,力量非常巨大,它深深影響著你的思考、情緒、甚至一舉一動。

例如我們莫名其妙地開始擔憂,我們莫名其妙地開始煩躁,有一個感覺,使你的腦袋停不下來,使你坐立難安,甚至驅使著你不停地走動。有的人必須要讓自己感覺很忙碌,若是一靜下來就慌,就擔憂,就煩躁,就不舒服;有的人則必須讓自己很安靜,一動就不舒服,就煩躁不安。

這都顯示著有個內在的力量在控制著他們的情緒與作為,那個東西形成人們的個性與作為,也形成各種的執著,各種的毛病。你可能讀到了大學,讀到了好幾個博士,你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但你有時可能連讓自己平靜下來,或快樂起來的能力都沒有。你不知道被什麼力量給控制了。你找不到它的蹤跡,因為它深藏在你內,它很隱微,可是你知道它的力量卻大的不得了。因此子思以「莫現乎隱、莫顯乎微!」來形容它。

你知道這個力量此刻正存在你的身中,而非在你的身外,想要瞭解它,你必須慢慢地觀察,才能找出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找到原有清真的本性來。而下文正是道破照見那主角的原則。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2012 影片

 你看後 有什麼心得?

不管體會什麼? 都是美的吧^^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必須要明白

不管你處在什麼狀況下

永遠都沒有什麼好壞

千萬別被「外在」給影響

你自身的任何種種

都是「美好」的

當你怎麼想

宇宙的「吸引力法則」

就會幫你吸引

你所想的一切

所以

你還在玩

「清除」負面

那麼就有可能吸引相同的經驗


"怎麼負面又來""到底要清除多久"??

讓你誤以為「無心想事成」都是負面太多

哈哈哈

你真的忘記

你生命中「美好的意義」

是因為只有你正在

經驗中

那麼竟然是這樣

你就好好享受「當下」

你的心念處在順流之下

漸漸的

你就體會到你的振動頻率

吸引你想要的一切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1日晚上10   念力的祕密2:發揮念力的蝴蝶效應 導讀分享 很精彩喔

由安老師 52分鐘專題導讀  分2段  第一段雖未進入狀況  但精彩的在第2段喔 

電台連結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image.jpg  

念力的祕密2

發揮念力的蝴蝶效應,關鍵在於找到人我之間的神祕鍵結!

  你的意念隨時都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
  牽一髮動全身,即便只是一個想法,
  也會牽動所有人類,甚至影響全宇宙。

  我們其實都是創造者,也在被創造
  你我的意念相通,就像原子之間的鍵結,緊密相關。
  我們的每個意念,都是建構宇宙意識的一分子。

本書關鍵內容

  1.
  我們需要全新的生存態度,活出更真實的本我。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牛頓的運動定論、亞當.史密斯的利益論……三百年來左右全世界人類的思想,告訴我們這是個強者恆強、弱肉強食、冷漠又疏離的世界。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生命旅程就是一場競賽,無論是否自認為活得快樂,我們多數人都處在時時警戒的「備戰」狀態,準備與外界對抗。

  這樣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讓我們經歷了全球經濟模型的全面崩潰、生態危機、水和糧食短缺的威脅、石油資源的枯竭,現在還可能造成地球物種滅絕。而在個人層次上,無論我們的生活有多熱鬧精彩,心卻經常痛苦孤獨地跳動著。你正違背真正的本性活著!現在,你必須認識自己究竟是誰,回歸真實的自我。

  2.
  透過歷來重要的科學實驗與長期的統計觀察,推翻三百年來的錯誤思維。

  許多科學家、社會學家與醫師透過本身專長,一點一滴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演化論、宇宙觀,他們以信而可徵的實驗與調查研究揭發,在DNA主宰的人類遺傳學之外,還有一種更有力的主動影響因素,左右著我們的生命、健康,以及全世界的走向與未來,那就是意念的流動,以及意念之間的交互影響。

  量子物理學的最新證據也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宇宙所有物質是以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存在,所有生物都參與這個大環境的運作,同時也被這個大環境所影響。在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自己與接觸的其他人之間,在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都存在著鍵結。

  3.
  科學證明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透過無形的鍵結連繫在一起,就像分子結構的化學鍵一樣,因為每個意念的流動,隨時動態重組。

  科學的新發現,推翻了我們一向抱持的自我觀念。所謂的「我」不是為了生存而競爭的孤立個體,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所有物質都包含在一個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裡,彼此不斷傳導訊息與交互影響。

  這些發現不只關係到我們如何選擇界定自我,也包括如何真正活著。我們需要一種思維上的劇烈轉變,來重新定位人類與時空環境的關係: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分離存在的。

  4.
  關係的鍵結,人類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

  你知道,原子與原子之間用鍵結組成分子,這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要件。你不知道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在看似空白的空間中,也用許多你意想不到的鍵相互連結著,以你不知道的方式彼此互動聯繫。我們就像宇宙中的一個個原子,彼此之間以隱形的鍵互相緊密鍵結,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種連結,但每個人的所作所為、甚至一個意念穿梭就能互相影響。

  所有創造物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這種關係看不見卻強而有力。因此,地球不是冷漠宇宙的一顆孤獨行星,人類不只是遺傳密碼創作下的孤單生物,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全宇宙都會連帶受益。

作者簡介

琳恩.麥塔格特(Lynne McTaggart

  國際知名作家、美國記者,暢銷國際的第一部著作是《療癒場:探索意識和宇宙的共振能量場》(The Field:The Quest for the Secert of the Universe),該書以各種證據揭示,宇宙存在著一個量子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讓宇宙各部分互相連接,也足以解釋許多神祕現象(如另類醫學、靈力治療、超感官知覺和集體潛意識等)。另一本暢銷書《念力的祕密》(The Intention Experiment: Using Your Thoughts to Change Your Life and the World)已譯成多種語言,廣為發行,中文版在2008年由橡實文化出版發行。

  作者一九八年代中期旅居英格蘭,創辦時事通訊《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如今每期發行幾十萬份;一九九九年彙整出版《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What Doctors Don’t Tell You : The Truth About The Dangers of Modern Medicine)一書出版。作者並架設一個全球的「念力實驗網」(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倡導群體念力互助活動。一方面讓讀者能夠與自己固有的內在力量取得聯繫,把這力量發揮出來,從而帶來生活的改變。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讀者可以參與各種遠距實驗,在指定時間對指定地點的指定目標發送念力,並彼此交流心得。

譯者簡介

王原賢

  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水文地質。從事編輯、翻譯與資訊中文化工作。譯作有《科學家的預言簡史》、《艾西莫夫科普教室(中)暴龍處方及其他100篇》等。

 念力的祕密2

前言 我是誰,我又怎樣定義我自己?
──
因為鍵結,你我都不是情感的孤島

Part1  超個體
1章 尋找宇宙間最小的粒子
──要找出宇宙最小的粒子困難重重,原因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沒有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在深入物質底層後發現,所謂的次原子粒子其實更像是一團微小、不停振動的能量。

2  基因決定論錯了,環境才是關鍵
──我們一直以為是基因決定我們回應環境的方式,結果卻是相反:是環境決定了基因回應的方式。生物與所在世界之間的鍵結、人我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環境的關係,都是更大的遺傳力量。

3章 別錯估了我們與宇宙的親密關係
──地球、地球居民,以及我們四周所有的行星都存在於一個集體影響的球體之內,齊聲共振。只有當我們認為超個體裡面的鍵結是互相關連的,才能開始擔負起自己的命運。

4  我們共享著一組宇宙神經電路
──雖然表面上我們傾向於爭強好勝,但最基本的渴求仍是連結與分享。因為世界不是由孤立的個體組成,我們的心智能力不受身體的限制,我們全體分享著一組共同的神經電路。

Part2  趨向整體
5  拉起天線,我們都是發射體
──只有在我們和外面所有事物一起連結時,我們才是我們。每當我們互動時,就會顯現深層和自發性的連結衝動,為了滿足與他人融合的深層需求,我們不斷尋找同步。

6  溝通,人類最殷切的需求
──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人與人之間無意識傳播,正面和負面兩種情緒都具有高度感染性,但是正面情緒會刺激小組合作且在決策時做出更多正面選擇,而負面情緒剛好相反。

7章 施比受有福,付出讓你更快樂
──利他並非社會引起的,而是我們裡面的硬體線路,就如同飲食和性愛那樣的必要及愉悅。我們在做好事時會感到愉快,而且做好事似乎源於想要鍵結的本能。

8章 互惠,人類生存的最佳策略
──在我們彼此的鍵結內,存在著強烈的公平競爭感,這種「強勢互惠」讓我們願意犧牲個人的資源來獲取平等的合作關係,並且懲罰那些破壞合作的不公平行為。

Part3 找回鍵結
9  敞開心智,全面觀照
──原住民將生命看成是與力場的一種關係,認為宇宙的物質並非一組分散的客體而是相互、連續、融合的。由於世界一直處在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因此人類要學會在每個當下以更整體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10章 傾聽「鍵結」的聲音
──物以類聚的傾向只會強化個體的特徵,反而造成與他人的疏離。我們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總是期待在另一個人身上重新創造自己,因此我們會找上同質性高的朋友,但這與更深層關係的生命體驗完全背道而馳。

11章 里仁為美,別把自己關在圍牆內
──當人類以同步方式一起做事時,腦波必須有樣學樣。因此不論彼此的差異有多大,只要能擁有共同的目標就能和睦相處。我們要像蜜蜂一樣,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又開放的超個體社區,在這裡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

12章 讓愛傳出去
──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握有資源,只要心念一改就能造福他人。因此,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改變世界。當慷慨成為基本的社會資本,我們就能從更寬廣的角度、更多元的觀點來看待事情。

 

前言

我是誰,我又怎樣定義我自己?──因為鍵結,你我都不是情感的孤島

  我們感覺走到了某些事情的盡頭。二○○○年開始,各式各樣的評論者試著想弄清楚,當代不斷困擾我們的危機究竟有何集體意義:包括金融危機、恐怖主義危機、主權債務危機、氣候變遷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生態危機、人為災害等等。

  「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正在倒塌。」二○○八年九月在雷曼兄弟倒閉而摩根史坦利恐將跟進之時,華爾街經紀人對記者這麼說。這是「我們所知資本主義的末日」,《華氏九一一》的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在美國汽車業巨人福特和通用汽車申請破產保護時如此斷言。這是我們對石化燃料仰賴的末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談及「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爆炸事件時表示。這是自然末日,麥肯比(Bill McKibben)在同名的書中寫道。這是石油末日,專欄作家羅伯茲(Paul Roberts)在同名的書中同樣寫道。

  因為石油末日,糧食末日也不遠了,羅伯茲在接下來的書中如此斷言。對那些慣用馬雅長曆法思考的人來說,二一二年具有啟示意義,這一年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一個人類的關卡,要如何度過?

  然而,我們在許多方面所面對的危機,卻是更深層問題的徵候,有著比單一災難事件更大的潛在惡果:我們對自我的定義,與真實本質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數百年來,我們違背天性,忽視必要的聯繫,並將自己與世界一分為二。我們走到了這個緊要關頭,不能再根據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過下去。

  以往關於「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的種種說法,都即將結束,而在這個結束的謊言底下,有一條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在本書中,我擔負著無畏的使命:要徹底改變我們如何真正活出自我的方式。這本書中,將會一一改寫你曾聽過、甚至學過的,關於「你是誰」的科學敘述,因為目前的說法將我們化約成平凡無奇的最小公分母。而此時,你正違背你真正的本性在生活。我希望幫你重拾與生俱來的權利,它受到的破壞不僅來自現代社會,更根本的是來自現代科學。我想要喚醒你認識自己究竟是誰,回歸真實的自我。

  此刻,我們故事中的英雄準備要對抗一切。

  因為生存競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生命旅程就是一場接一場的競賽。因此,我們時時警戒,準備和擋在路上的各種怪獸搏鬥──在家中、在職場、在親朋好友之中。不管生活過得有多幸福快樂,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時刻準備著要與世界對抗,碰到的每個人都是一場競爭:想奪取我們工作及晉升機會的同事、拉高分數曲線讓我們評等降低的同學、占著我們地鐵位子不放的人、想要敲竹槓的店家、開賓士讓我們的富豪車相形失色的鄰居,或是堅持己見不退讓的另一半。

  對抗世界的這個想法,源自於我們對自我的基本認識:所謂的「我」這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是遺傳密碼的獨特作品,與外界所有事物不相干地活著。

  理性科學造就出孤獨冷漠的人

  關於人類處境最恆久的描述,就是我們獨立存在的這個重要「事實」。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且分離的個體,搬演著屬於個人的劇本,其他生物、行星、甚至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也都是截然不同且完全分離的東西。

  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從兩個個體的結合開始,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從那之後我們就完全要靠自己了。世界是你之外的「其他」,沒有你也照樣無動於衷地運轉著。所以,我們一直都這麼相信,我們的心是完全孤獨地痛苦跳動著。

  強調競爭的個人主義,將生命比喻成一頁英雄奮鬥史,成功克服敵對要素並分享極為有限的資源。因為資源不足,某些人比其他人更適合生存下來,因為他們更能掌握先機與權力。

  眾多勢力──宗教、政治、經濟、科學和哲學──譜寫出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然而,關於宇宙的認識以及「什麼是人」的重要概念,卻由三個革命拍板定案:一個是發生在啟蒙時代的科學革命,以及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兩次工業革命。這些運動大幅改變我們對宇宙的想像,從和諧、良善及互相聯繫的整體,變成彼此為了生存競爭而存在的無關事物的集合體,從而大致建立了高漲的個人主體意識。

  科學革命讓人類朝向原子化看不見的盡頭不斷邁進,因為科學家相信,透過研究宇宙的個別組成就能瞭解全宇宙。

  現代物理學之父牛頓,在一六八七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一書,描述宇宙中所有物質會在三維的時間和幾何空間裡面根據特定規則移動。牛頓運動定律及重力定律,認為宇宙本質上與機器無異,是一個巨大的發條裝置,獨立的零件遵循著可預期的行為。從行星的運動到地球上每個物體,當牛頓定律證明所有物體的軌道幾乎都可簡化成數學方程式時,人類就把世界當成可靠的機械。牛頓定律還證明了每個物體都獨立存在於其他事物之外,自身完整,擁有不變的疆界。「我」這個人結束於皮膚上的毛髮,而毛髮末端才是宇宙其他部分的開始。

  根據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的二元論,人類本質上是與宇宙分離的,主體與客體、心與物、心與身都是獨立存在的,自我意識之外的肉體不過只是一座運轉良好、極為可靠的機器而已。

  世界是一部機器的牛頓式論調,因為機械蒸汽機的到來而更加強化。蒸汽機和機械工具的發展不只改變了糧食、燃料、暖氣、製造業和交通運輸,還深刻地影響到全人類,將人類從自然界裡分離出來。日復一日,生活劃分成有規則的次序,工人成為生產巨輪的另一個小齒輪;時間以小時分鐘為單位來分配,而不是憑藉種植或收成的季節。在工廠工作的絕大多數人不再遵循自然的節律,而是隨著機械的節奏調整生活步調。

  人類擁有自私的基因?

  十九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鋼鐵和石油製造業等現代科技,導致中產階級崛起,為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及個人利益的提升做好準備。蘇格蘭哲學家及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於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被公認是經濟學說的奠基理念,他認為自然的供需及個人私利的競爭創造出了市場「看不見的手」,會自然而然讓社會整體達到最佳效益。亞當.史密斯著名的信念是,我們以這個根本上是自私的天性為第一優先,對他人而言是最好的:「藉由追求自己的利益,(個人)通常比他想要的更能促進社會利益。」

  在目前的世界觀中,最深入人心的科學發現,無疑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天擇)理論。他的代表作品《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的理念,深受牧師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論》的影響及啟發。達爾文的結論是,沒有足夠資源來分配,生命必須透過所謂的「生存競爭」來演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寫道:「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如果超過其可能生存數量時,會在每一種情況下產生生存競爭,不是與相同物種的其他個體,或與不同物種的個體,就是與生活的物理條件。」

  達爾文煞費苦心地解釋他的口頭禪「生存競爭」並非字面上的意義,而是很有彈性地涵蓋了所有事物,從在樹根下尋找水源到一群動物的彼此依賴都包括在內。事實上,「適者生存」一說是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讀過《物種起源》之後所創,在他的勸說下達爾文接受了這個說法,最後在書名後面加了一段副標:物競天擇,適者存活(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馬爾薩斯給了達爾文啟發,用以詮釋繁衍的自然驅動力背後的機制,且無意間讓達爾文解開封印,把人類的經驗套用於全世界:生命即戰爭,個體或族群的興盛必須犧牲另一個。儘管達爾文當初是以開放的態度使用此一說法,但這比喻幾乎馬上就有了更狹窄的意義,為當時所有新興的社會和經濟運動提供科學架構。就算在他生前,關於達爾文研究的後續詮釋也大都著重在資源競爭上面。

  英格蘭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因為熱忱擁護《物種源始》,而有「達爾文鬥牛犬」的稱號,他是達爾文最得力的代言人,將達爾文信仰中弱肉強食的觀點擴大到文化及概念的進化上面,甚至包括人類的思想。赫胥黎相信,人類的天性會將自身利益置於一切事物之上。

  由於通訊及印刷術的大躍進,達爾文的觀點很快就席捲全球。「適者生存」完美地符合了亞當.史斯密在市場上文明競爭的品牌,而在西方資本主義之外,物競天擇的學說也用來說明中國革命和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化以歐洲世系「白化」的正當性。俄裔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用小說當成變相的論戰,稱許我們每人嘗試大口大口地吸入總量有限的氧氣。

  生命是一場競賽的比喻,被廣泛用作現代工業社會的知識產權正當性,認為競爭是社會完美的篩選機制,將經濟、政治、社會上的弱勢與強者區分開來。贏家有權全拿,因為物種全體將會因此而獲利。

  要生存下去,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故事

  最後一個影響如何定義「自我」的科學發現,則發生在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Charles Crick)宣稱破解了「生命的奧祕」,揭開了細胞核中的遺傳編碼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神祕面紗。此後,許多科學家相信,在盤繞的雙螺旋裡面存放著每一個個體一生的藍圖。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配備著整套基因,活出早已預先設定的未來,而我們就像是人質一樣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戲碼上演。正如其他事物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也可以簡化成一道數學方程式。

  現代的達爾文詮釋者稱為「新達爾文主義」,將競爭與鬥爭編進生物學架構的最新理論之中,認為我們所有人為了生存而行為自私;我們的基因、甚至思想,都一心一意地要與其他基因庫和思想競奪掌控權及永續生存權。的確,有些科學家甚至賦予基因掌控生命無所不能的能力,認為身體只是一場大型演化計畫的一個意外副產品。

  現代演化理論已經從自然界裡清除了道德感及善心的殘餘意識,自然界裡沒有合作或夥伴關係,勝者為王。有意義及和諧的整體已被盲目的演化力量所取代,人類不再扮演著有知覺的角色。

  許多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競爭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物衝動,正如求生存的基本衝動一樣都是天生的。一旦不需要再為食物、飲水、居所和伴侶而爭鬥時,理論上,我們就會開始為了更短暫的獎賞而爭奪:權力、地位,以及名聲……

  三百多年來,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述說在冷漠宇宙的孤獨行星上,一個個孤獨的生物為了生存而競爭。現代科學所界定的生命根本上就是弱肉強食、自私且孤單。

  機械宇宙觀和我們對自我「腥牙血爪」的感覺,在在影響了我們的日常意識。現在,我們的生活全都建立在競爭是生存的根本特徵之上;現代生活中的每道配方都是從生命是個人孤獨奮鬥的科學詮釋而來。人人為己的競爭是天性,自由市場內的競爭是追求卓越和繁榮不可少的手段,我們依此觀念建構了整個西方的經濟模型。在人際關係上,我們頌揚個人的快樂和自我表現,而離婚統計數字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教育年輕人與同儕競爭,並想辦法凌駕其上。家家戶戶都有兩輛車子的高級住宅區,永遠不缺的是炫富及踩著別人往上爬的心態。一如伍迪艾倫(Woody Allen)所說,世界是個「大型自助餐館」

  我們社會目前所面臨的許多危機,最後都可歸結到個人主義至上、贏家全拿的錯誤心態,特別是金融機構的越軌行為。不計任何代價,堅持年年有更大更多的獲利,因「安隆風暴」而身陷囹圄的前總裁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曾經不可一世地說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新達爾文主義人士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而且還定期開除績效最差的百分之十員工,以便改善人類總體的「健全」狀態。

  現在社會各處充斥著欺詐行為,全都是因為這種想法而起:近半數的大學生曾經考試作弊;為慈善目的設立的公益機構貪污舞弊;高達四分之三的藥廠雇用公關公司代筆,刻意隱瞞嚴重、甚至會致命的副作用……

  錯誤的世界觀幫極端的反社會行為合理化,危害了無辜的人類,從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大屠殺到二十世紀的優生學,乃至現代的種族淨化和連環殺手。比如美國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少年艾瑞克(Eric Harris)穿著印有「天擇」圖飾的T恤,和迪倫(Dylan Klebolt)拿著丙烷炸彈和汽油彈、自動手槍、半自動卡賓槍,霰彈槍走進科倫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大開殺戒。

  牛頓等科學家的盛行觀點雖然帶來文明生活的技術能力,但二○○八年全球經濟模型的全面崩潰、目前的生態危機、水和糧食短缺的威脅、石油資源的枯竭,全都暴露出這類觀念的極端限制,甚至現在還有可能造成地球物種滅絕,並在個人層次上讓我們許多人覺得空虛無助──完整的人性在我們和世界的日常搏鬥中不斷遭到踐踏。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故事來過日子。

  合作,一個全新的生存法則

  過去十五年,我不斷沉思物理學及其他科學的許多尖端發現,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幡然醒悟時,才驚覺有許多左右我們生存方式的科學理論就像煙一樣消逝得不見蹤影。隨著科學的每個新發現,就有另外一個我們所抱持的自我觀念被徹底推翻。一個全新的科學故事正在許多領域浮現,挑戰牛頓和達爾文的許多基本理論,而其中最根本的錯誤是:生物是為了生存而競爭的孤立個體。

  量子物理學的最新證據提供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宇宙並不是獨立的事物在空間推擠集合而成;所有的物質是以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方式共同存在,而且生物最基本的要素是能量系統,包含與環境之間不斷的資訊傳送。現在我們已能正確認知到,事物並非個別獨立的原子和分子的集合,而是動態多變的一個交換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組成部分不斷與其他事物的組成部分進行交換。

  類似的革命性新發現不限於物理學領域,在生物學和社會學中也有令人驚奇的新發現,顯著地扭轉了我們對生物與環境兩者之間關係的固有看法。尖端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全都找出了證據,以證明個體遠遠沒有我們過去所想的那樣孤獨。在生命最小的粒子之間,在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自己與所接觸的其他人之間,在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鍵結都清楚存在著──這種連結如此完備且顯著,在一件東西的結束與另一件東西的開始之間不再有清楚的劃分。世界的運作不是透過個體的活動,而是它們之間的連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在事物之間看似虛無的空間裡頭。

  生命最重要的面貌不再是孤立,不論只是一個次原子粒子或是一個成熟的生物都一樣。生命就是關係──不可分離、不可簡化的鍵結。連結本身──中間的空間──掌握了所有生物的生命之鑰,而這把鑰匙會通往我們能存活的未來。

  這些發現都說明了,沒有一個東西能自外於宇宙的大網絡,我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從我們身上次原子的分子到整個人,都不可能有什麼東西能夠明確地界定劃分。「個體」只是無數個沒有精確定義組成部分的總和,而我們現在理解這些組成部分每分每秒都在轉移和轉換。在每一方面,所有個體的生命都無法擺脫與其他個體的關聯及鍵合,大自然最基本的推動力量不是版圖的鬥爭,而是恆常不斷且無法壓抑地一股尋求整體的驅動力。

  尖端科學的新啟示,代表從啟蒙時代開始的原子化過程的一次大反轉。這些發現不只關於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也關於我們應當如何真正活出自我。現在我們已經明白,所有的社會創造不是源自於競爭和個人至上主義,這些都與我們最基本的存在背道而馳。合作的夥伴關係(而非支配),才是所有生物構成方式的基礎。然而這也意味著,已開發世界的多數人都無法和真實的本性和諧相處。

  因此,我們需要一套新法則讓我們生存下去。

  生命之舞不是獨舞,而是雙人舞,你以不可化約的鍵結連結所有人。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和世界緊密相連,才能在不同的人生故事裡活得真切。我們需要採納新的定義,找到身而為人的新意義。我們需要用新的雙眼看世界、看宇宙,並試著將這些發現應用於生活的每個層面,也就是再一次做回自己。

  「鍵結」最終目標是指向一個新未來,一個生活方式的新典範,以互惠共生的夥伴關係與連結來代替競爭。希望本書能提供你一個全新觀點,重新審視你在這個世界的位置。請記住,你不是主人,也不是競爭者;你,是合作夥伴。

自序

以更寬廣的全新角度來看世界

  星期六清晨,我站在冷風吹拂的禮堂裡頭,看著女兒為了她的戲劇班年度公演進行彩排。她是個才華洋溢的女演員,試鏡時被選為主要角色,但在排演前幾個星期卻被調換成配角。我一直沒能發現改變的理由──而女兒也拒絕談論──直到她的朋友漏了口風。在新的導演接手後,另一名十三歲的女孩謊稱表演經驗豐富騙過導演,將應該分配給她最好朋友(也就是我女兒)的角色給了她。

  我和當天的一名觀眾(那名女孩的母親)提到這件事,她打斷我並聳聳肩。「嗯,這就是人生啊!」她無所謂地回答:「不是嗎?」

  我大吃一驚,但也不得不承認她說的話不有道理。當然,這就是我們大人為自己設計的人生。在大多數現代先進國家中,競爭一向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經緯。競爭是經濟的發動機,是多數關係的基礎──在商業、在鄰里,甚至包括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在內。畢竟我們的辭典裡就開宗明義地講:情場和戰場,勝者為王,適者生存,贏家全拿。不難想像高度競爭的策略,會悄悄滲入孩子的社會關係裡頭,導致大大小小的越軌行為。

  我開始思考自己周遭的社會互動,大約出現了多少次心理學家所謂的「相對性意識」(relativity awareness)。你有幾個孩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今年出去度假幾次?孩子上哪一所大學?成績如何?換言之,你適合社會金字塔的哪個位置?

  即使我們之中最優秀的人,內心有時也會像電影《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中的華爾街交易員巴特曼(Patrick Bateman)一樣,在看到同事精緻的新名片時忍不住驚訝:「天啊,」他想:「竟然還有浮水印。」

  然而,科學家說競爭是人類天生的基本渴望,對我來說卻毫無意義。我出書談有關於尖端科學和許多學門的最新發現──從神經科學、生物學到量子物理學──深切體認到自然界最基本的驅動力,並非如古典演化論所堅持的競爭,也不是個人主體意識,而是互惠利他的整體意識。我見過大量的新研究證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天生都有不可抑止、尋求與他人連結的衝動,甚至不惜個人代價。

  然而,傳統科學告訴我們,宇宙是個資源有限的地方,居住著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彼此反目,爭奪資源。而以前的我們,全都信以為真,以為生命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對生命的固有觀點,但問問窩在我身旁的狗狗奧利,他肯定不是這麼想。奧利可不曾發生過狗咬狗的醜事,他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人類身上,而對散步時遇上的每隻狗他都一派和善。他經常會在籬笆底下塞根骨頭給隔壁的那頭獅毛犬丁骨;事實上,他還留下最大的那根骨頭給她。奧利和丁骨的關係違反了所有現行生物學關於自私行為的必要描述:因為丁骨已經絕育,討好丁骨並沒有任何遺傳優勢,也沒有傳宗接代的可能性。然而當丁骨來訪時,奧利會突襲我們的大垃圾桶,掏出雞骨頭讓她享用,然後任她暢行無阻地靠近他自己的飼料盆、他的豬耳朵和玩具。丁骨體型較小,奧利和她玩時總會讓她,只為了讓她有興致繼續玩下去。

  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基本的問題:生命就非得這樣弄得你死我活嗎?我們注定要和別人競爭嗎?這真是動物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它是如何變成這樣的?要是我們不這樣做,究竟會怎樣?

  從那次彩排後,我有時不免會如此想:我們撕裂社會契約,同時忘了如何合成一體。在某個環節上,我們忘了該怎麼做。

  生命不必然如此。當我開始撰寫本書,並努力研究生物學、物理學、動物學、心理學、植物學、人類學、天文學、時間生物學以及文化史等許多最新發現時,我心裡越來越清楚,我們選擇前往的人生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冀望。我發現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大大不相同,他們擁有的世界觀更貼近新科學的發現。這些文化想像的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這個中心理念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他們相信自己是所有生命關係中的一環,甚至包括全宇宙。我們看見的是事物本身,而他們看見的是事物之間的膠結--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的那個東西。這些文化的根本不是個體,而是個體之間的關係,那是他們眼中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他們瞭解人性的本質是交融,並因此活得更幸福,較低的離婚率、較少的問題兒童、較低的犯罪和暴力,以及更強大的社群。

  他們選擇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更真切的方式--我相信這是你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帶入了另一個故事--我們是誰以及為何在這裡的另一種世界觀,超越我們文化所信奉的,特別是我們目前的科學。

  我寫這本書是要證明,我們是依據過時的一套規則在運作。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關於「我們是誰」,答案已經徹底改寫,而且為了生存,我們也要隨之改變。現在,競爭的衝動讓我們的自我定義產生偏差,這些相同的心態產生了生命的暗流,導致一個接著一個的巨大全球危機,正威脅著毀滅我們。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修復整體性的關係,就能開始療癒我們的世界。

  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讓你更敦親睦鄰,能讓你修復一些人際關係,因為不斷的較量和巧取豪奪,這些角色本來就不在我們的人生劇本裡面。

  我還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本為社會主義說項的書,也不是一個新的經濟模型或政治模式。我樂於享受民主自由,我認為你也一樣。此外,書中的想法不是要輕慢科學專業或科學的偉大發現,比如牛頓或達爾文的理論。我明顯不是個創世論者。然而所謂科學,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發現過程,沒有一位科學家能夠寫出真正的最後結局。永遠都有新發現,永遠都有舊篇章需要修改。而目前,我們正處於認識自我及認識世界的一次大修正之中,許多我們一直以來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包括原始的演化論),正在因揭露世界本質的資訊越來越多而逐漸改善。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你能以全新方式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世界,用新方式與其他人連結,灌輸自己新的社群意識。我希望本書能給你一個全新又可靠的目標──比羨慕鄰居浮水印的那張名片更好的東西。

  我打算證明給你看,生活在整體之中有多麼容易,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徹底改革你的生活,以及你周圍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不必然如此,就從今天起。

 

第五章 拉起天線,我們都是發射體(摘錄)
──
只有在我們和外面所有事物一起連結時,我們才是我們。

連結意志:生命的根本動力
大家都如此告訴我們:我們最重要的動力是不計任何代價地生存。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提出:所有人類動機的驅動力是「權力意志」,他認為這比生存意志更加基本,也是將宇宙所有事物結合在一起最基本的力量。

不過最近科學證明,更基本的是我們對關係的渴求。生命的根本衝動並非是權力意志,而是連結意志。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總是要和他人連結,從個體原子化走向團體的整體化。人類天性的最根本特質,是深層連結而非競爭:我們不會想要孤獨生活和自私地存活。人類存活需要合作關係,當我們孤立於他人或連結感之外,會經歷到最大的精神壓力和最嚴重的疾病。所有生命的根本動力與其說是權力意志,不如說是連結意志。

在任一個社會中,這個尋求連結的衝動有以下四個特徵:歸屬的需求、同意的需求、給予(付出)的需求,以及輪換的需求。這些衝動深植在我們的基礎生物學中,不只顯現在我們與最親近的人之間的連結,也包括我們所接觸的所有人之間的那些連結。

這些需求中最根本的是歸屬感。人類是徹頭徹尾的部族;我們在所屬的小團體中感覺最舒適,我們是其中的一員。的確,歸屬的需求是這麼基本,因此放逐是人類最難以承受的處境。前門諾會信徒貝爾(Robert L Bear)形容阿米緒人「避世」的做法是「活地獄」。英國寄宿學校的少女用「不語」(沒有人跟她們說話)方式來放逐太過傲慢的朋友,做為回到行列的終極懲罰。澳洲原住民瞭解放逐或避世具有強大到危及性命的力量,因此通常會保留給最極端的案例。這種人類最原始的渴求──不要區隔,只要融入,特別是和我們周遭的人──可能對我們的存在如此要緊,沒能滿足的話會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自殺與個人的連結失敗有關

十九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迷於一個奇特的謎題:為什麼某些社群的自殺率比其他社群高?涂爾幹是猶太人,是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學者,研究的主題是社會在面對種族差異日增和宗教式微的時候,是否能維持強固和完整。涂爾幹率先提出「社會整合」這個術語,甚至在社會學草創的那些日子,他就瞭解到社會結構可對個人施加強大的力量。他特別感興趣的是社會與個人衝突的情況,以及這如何誘使人們自己終結生命,而他將這個獨特魅力的主題變成自殺的一個經典研究。

即便是今天,仍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認為自殺是私事,他們假設因為個人因素而自我了斷,與所生活的社會毫無關聯。事實上,在涂爾幹提出理論之後多數針對自殺所做的研究,還是著重在個人動機。在涂爾幹的研究成果中,不意外地,他發現相較於結婚或有小孩的人,缺乏強烈依附的人──沒有小孩、單身、鰥寡、離婚──自殺率較高,這不足為奇,因為一般認為如果有心愛的人,就會為了那個人而活。

倒是令人驚訝的是,天主教和猶太教徒的自殺統計相對於新教徒來說,則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新教徒自殺件數,遠比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來得多。部分原因可用天主教信仰嚴禁自殺來解釋,天主教義認為自殺是無可寬恕的罪,打入地獄不得翻身。

然而,這個因素要打點折扣,因為猶太教徒也出現同樣低的自殺率。涂爾幹推斷,原因應該與天主教和猶太教社會有較強的社會依附和控制有關,因為大體上,天主教地區和猶太教社群會保持較強的家庭和社會約束。

他的論點有不符之處:加拿大魁北克是天主教盛行的地區,自殺率卻異常地高,特別是年輕族群。但是,涂爾幹認為這與共同宗教崩潰有關。最後他終於瞭解,自殺是社會契約斷絕的極端反應。因為人們需要強烈依附於所屬的團體,那些選擇自殺的人,是因為某種原因無法融入社會才不得不這麼做。涂爾幹提出,自殺的痛苦來自「過度個別化」。換句話說,人們會自殺是因為感到被遺忘,而且無從適應,這是難以承受的一件事。三思而行的自殺可以想成是:告別殘酷的世界。

就算是涂爾幹這個最初的簡略研究,也意識到個人自殺的解答在於修補個人和社會的關係,而不是個人本身。涂爾幹的先見之明到二○○九年獲得驗證,舊金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瑪麗.達利(Mary Daly)、丹尼爾.威爾森(Daniel Wilson)與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諾曼.強生(Norman Johnson)合作,檢視美國的自殺死亡案例,看看是否和所得有關。他們最初的假設是:在美國任一地區,收入所得的金字塔底層會找到自殺群聚。

乍看之下,收入越少似乎越可能自殺。不過更仔細分析,證明這個結論太過草率。的確,所得等級最低的個人,在一九九年家庭所得低於二萬美元(相當於二○○六年的三萬一千美元)的人,比起所得超過六萬美元的人更有可能去自殺。但是對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人,本身所得對自殺風險並沒有明顯的影響。個人所得只有在與當地所得等級比較時,才有影響。

不巧的是,美國最富有的地區,自殺的風險也最高。

達利、威爾森和強生接著審視這是否和生活成本高、房價高、出租和購買的差異、整個州的生活成本、自殺報導偏見或甚至緊急醫療照顧不易取得等因素有關。但以上因素,似乎都和自殺風險無關。最後證明,與自殺有關的一個因素是:拿本身所得去跟周遭其他人比較。你四周的人越富有,你可能就越難過。

說得白一點,你的鄰居比你多賺一萬美元,你的自殺機率就會增加七.五%。

這個研究小組推斷,跟別人比闊的簡單欲望是自我傷害的最可能因素。而且基準越高(也就是鄰居越富有),居民就更可能發現自己達不到標準而自殺。

所得忌妒的現象,在歐洲也不遑多讓。巴黎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克拉克(Andrew Clark)和塞尼克(Claudia Senik)指出歐洲人也不斷地和四周的每個人比較,並根據他們所在的社會經濟層級自我評判。歐洲社會調查的研究專案,徵詢來自二十三個國家的三萬四千人,克拉克和塞尼克發現有四分之三的受試者認為把自己的收入和別人做比較是很重要的事情。

然而,他們越是這樣做,就越不快樂。

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對問題的回應來評定幸福等級,問題包括是否生活得舒適、感覺是否樂觀、最近是否抑鬱寡歡,以及是否滿意目前的生活。克拉克和塞尼克得出另一個重大的發現:受試者心中存在著關於各類人的排名比較,而這種比較對他們的傷害最深。

對整體幸福感傷害最小的是同事之間的比較,而家庭成員的所得忌妒傷害要大得多。不過,毒害最大的是最親密朋友之間的比較,傷害程度甚至兩倍於同事間的比較。

達利及歐洲社會調查這兩項研究,有另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以科學驗證一件眾所皆知的事──金錢買不到幸福,即使在財務上集體改善,或生活水準全面提升,似乎也和滿足感無關。

反過來說,某些自認幸福的人也和任何客觀基準沒有直接關聯,比如地區的人均所得,或甚至是個人基準(對你應該賺多少錢的期望)。這在心理學的研究稱為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意味著成功沒有客觀的標準,只有個人標準──我們對自己的期望,以及最親近的人對我們的期望。現代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炫耀式的成就來定義成功,以你鄰居財產的形式為尺度,不時拿他的錢財、地位,甚至孩子,來跟你比較。

這表示我們最深切的需求是歸屬於社群,且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計一切代價避免成為金融棄兒。我們對連結的嚮往極為強大,我們與團體之間的這個鍵結品質是健康最重要的關鍵。

流行病學與社群關係研究
一九五五年,耶魯大學的年輕社會學研究員塞姆(Len Syme)做出後來被認為是幼稚鹵莽的決定,一個不論在社會學或醫學上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健康社會學的研究。塞姆懷疑社會因素對某些疾病有影響,例如心臟病、癌症或關節炎,當時相信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飲食或環境因素所致。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力促他重新考慮:這個主題在社會學或醫學中沒有文獻可參考,而且十之八九絕對不會有。然而,帶著反抗權威的安靜決心,塞姆堅持初衷,最後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衛生部找到工作的社會學家。一個夠奇怪的工作,他的上司完全不知道要給他什麼頭銜。

一開始,塞姆試著檢視美國各州心血管疾病比率的變化原因,在一無所獲後,他放棄在研究所學到的統計工具,開始進行被科學家輕蔑為「刺探」的手法──耙梳資料以找出假說。對他這個例子來說,就是尋找心臟病患者和沒有心臟病的人之間可能的社會條件差異。

一開始,塞姆把他的發現命名為「文化移動」(culturally mobile──那些人都曾經過地理上的遷移,從一個社會文化前往相當不同的文化,特別是從農場到白領城市工作──接著得到心臟病。這項連結普遍存在,即使當他已消除其他因素也一樣,像是抽菸、血壓和其他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社會流動──搬出你所屬的圈子且不再歸屬──會讓你生病。

塞姆曾將他的發現拿給一屋子世界一流的心血管流行病學家看,他們全不假思索地駁回。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建立了第一個流行病學部門,塞姆在柏克萊公共衛生學院取得教授職位,是第一個取得這個位置的社會學家。然後他與另一位柏克萊教授史塔隆斯(Reuell Stallones)合作,移居夏威夷和加州的日本人成為用來檢驗他的遷移假說的完美族群。

流行病學的學生對日本這個民族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是如此顯而易見的弔詭:在世界上有最低的心臟病比例,但事實上抽菸人口隨處可見,而這通常是心臟病最大的危險因素之一。日本的長壽統計數字,擾亂了我們所有關於長壽和健康生活的期望。日本有世界人數最多的百歲人瑞:約有一萬六千人活到一百歲,其中有許多人抽菸。

流行病學家發現移民社會特別具有啟發性,因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檢視特殊社群如何面對社會、文化或飲食劇變的機會。塞姆和史特隆斯在一萬兩千名日本男性中檢驗心臟病風險、飲食因子以及任何社會變化,並將之劃分成三組:一組是留在日本的人,另外兩組是已經移入夏威夷或北加州的人。

讓史特隆斯感興趣的,是日本人是否因為低脂肪飲食而有較低比率的心臟病,而在祖國保持良好低脂肪飲食的日本人在吃了漢堡薯條的典型美國飲食後,心臟病是否會增加。但是塞姆更著迷的是社會因素:轉移國度和文化的紛擾,是否會大到導致心臟病。

結果期望兩頭落空。移居加州的日本男性,得心臟病比率是日本國內男性的五倍,但是移居夏威夷的那一組,得心臟病比例卻介於前兩者之間。如此一來,就意味著單純移居他處不會自動釀成疾病。然而,結果也似乎與常見的心臟病危險因素無關,像是抽菸、高血壓、飲食或膽固醇指數;事實上,研究樣本中的日本人抽菸人口最高,但是心臟病比例最低。

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得出的結果也似乎和飲食轉變無關。不論日本人吃什麼──豆腐、壽司或麥香堡──對罹患心臟病的傾向並無影響。

為了想要弄清楚這些結果,塞姆徵召了他的研究生馬穆(Michael Marmot)深入鑽研資料。馬穆的發現最後寫成了一篇博士論文,驗證並擴充了塞姆的假說:飲食習慣的轉變就心臟病而言並無差別,但移民為自己移殖了一個日本式的社會。塞姆和馬穆依據保留傳統日本文化的程度,將移民樣本人口進行分類,其中就包括社會聯繫一項。採納美國生活方式的日本男性,心臟病比例增加,而保留傳統文化的那些人,心臟病比例最低。

最傳統的日裔美國人團體,其心臟病發的比例就和待在日本國內的同胞一樣低,雖然他們採行西方的生活方式,會讓心臟病發生率增加三到五倍。這些差異不能計入在一般的危險因素(比如飲食)中。不論是否抽菸或是否罹患高血壓,有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的人可以免於心臟病威脅。

這些結果讓塞姆十分激動,他決定到日本去找出這個對健康不可或缺、但至今仍不可知的因素。他訪談了許多日本人,想找出最能區分美國和日本社會結構的單一因素。他重複訪談之後,發現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差異是:美國人是孤獨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美國人甚至都單獨上街。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南部的人,一直維持著關係緊密的社群,彼此支持,這甚至成為一種企業文化。成為公司員工和嫁入一個家庭,並沒什麼不同,到一九九年代日本嚴重經濟衰退之前,這是一輩子的關係。

塞姆回到加州後,又徵召了另一名研究生伯克曼(Lisa Berkman),要她檢驗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在預防心臟病的重要性。伯克曼從阿拉米達郡(Alameda County)人口實驗室多到驚人的九年統計資料中,費力地梳理整個郡裡多數居民的健康統計。最後,她出示了一個結果:那些感到寂寞和社會孤立的人,可能死於心臟病和其他原因的比率,較其他有更強連結感的人高出二至三倍。其結果,與高膽固醇或高血壓、吸菸和家族病史等危險因素無關。伯克曼非常想知道生物體對壓力的回應,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打或跑」機制,在有同伴、相信有人伸出援手,甚至光是想到援助的時候都受到了壓抑。就算與寵物的連結,也發揮了保護作用:有寵物的老人,血壓低於沒養寵物的老人。

塞姆的早期研究衍生出許多長期的人口研究,其中包括在賓州羅塞托(Roseto)長壽村所進行的一項「團結效應對健康之影響」的經典研究。沃爾夫(Stewart Wolf)偶然間聽某個醫生同業說,羅塞托村幾乎沒有人有心臟病,而讓他和同事布魯恩(John G. Bruhn)開始了一項長達三十年的研究,比較這個小村鎮和鄰近地區的社會與飲食條件。

沃爾夫和布魯恩發現,羅塞托的居民患心臟病比率是周圍城鎮的一半,乍看之下,對於他們健康良好,並沒有足以適用的醫學解釋。羅塞托人是從義大利的同名城鎮移植過來、一個約有二千名義大利人口的隔絕小村鎮。在他們移民到美國之初,幾乎不講英文,而且鎮上甚至多年都沒有一間真正的天主教堂。他們當工人時,受到已經在此扎根的威爾斯裔美國公民的歧視,被迫到礦場從事危險的工作,而且酬勞也比其他人少。從心臟病標準的危險因子來看,羅塞托居民應該會死上一大票了。村中的男人抽菸人口多、許多人體重超標,因為常用豬油烹調食物。

沃爾夫看出這個小鎮的特殊之處:這是一個高凝聚力的文化社群,在美國幾乎獨一無二。在來自英國的尼斯科(Pasquale de Nisco)神父到後不久,這個小鎮漸漸繁榮了起來。在神父不斷鼓勵下,羅塞托人用花卉裝飾城鎮,組成羅塞托樂隊,蓬勃的社團一個接著一個創立:從不分年齡的宗教團體到數不盡的民間社團。

一個世代後,城鎮的凝聚力日漸瓦解;年輕人失去了社群感,不久就像是一個尋常的美國城鎮,出現了一群講排場、比闊氣的孤立個體。到了一九六年代,羅塞托開始有人需要領取社會福利金度日。同時,心臟病比例也快速趕上全國平均值。第一批領取社會福利金的居民中,有人向沃爾夫抱怨:「你不懂,醫生。事情全走樣了,大家都無所謂。」

沃爾夫和布魯恩在比較內華達、猶他兩州的心臟病統計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這兩個鄰近的州,種族組成類似,也有相似的高等教育統計數字。然而,因心臟病死亡的統計數字則天差地別,內華達州是美國心臟病死亡率最高的州之一,而猶他州則是殿底。起初這看起來並不合理:內華達州的居民理應更健康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錢,平均家庭收入比猶他州高一五%到二%。

沃爾夫和布魯恩在深入觀察後,發現兩州的主要差異在於社會結構的穩定程度:猶他州以緊密家庭為主,相較之下,內華達州的家庭破碎和功能失調的程度較高。研究人員推斷社會結構變弱,是造成內華達州有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塞姆推斷一個人周遭地理聚落的連結品質,是健康和疾病最有力的預報器。就算面對危難困境,凝聚力強的團體鍵結對任何危險因子幾乎都有保護作用,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遷徙、流離、貧困、不良飲食,甚至酒精。當地的原生文化研究,也證明了強力的社會聯繫具有緩衝作用,可抵擋其他被視為高危險的因子,例如外國食物或甚至外國宗教活動。例如,一群研究人員研究所羅門群島的原住民族群,發現他們在採取西方食物和宗教活動之後,也沒有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或高血壓。這讓研究人員困惑不解,直到發現有個領域維持不變:社會聯繫和家庭內部的角色。

惠頓(Paul Whelton)博士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國彝族時,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務農維生的彝族身形苗條,主食是米飯、全穀和蔬菜,還有一點點肉類。相較於城市的漢民族,彝族極少有心臟病,膽固醇的指數也低。然而,當他們的族人遷居到城市時,血壓明顯上升,情況與漢人越來越像。

由鄉村到城市,這種生活型態的轉變,其中最有趣的發現是飲酒的影響。彝族喜歡喝自釀的酒,在他們的居住地,喝酒對健康沒有明顯影響。然而,等他們搬到城市,疏遠了以往的社會支持後,高血壓案例就急遽上升,同樣是喝酒,反應卻不一樣。彝族遷居城市還是維持著同樣的飲食,但生活形態的改變及社群移位,都對健康有破壞性的影響。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