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有的人都該有錢:學會如何使用金錢, 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

 

所有的人都該有錢:學會如何使用金錢, 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

所有的人都該有錢:學會如何使用金錢, 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

前言:錯誤觀念與真相
要是金錢無法讓你幸福, 就把它拋開吧!
——朱勒· 荷納( Jules Renard)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成為有錢人,另一些人窮畢生之力也無法翻身?」阻礙致富的障礙究竟屬於物質、精神或心理層次?我敢斷言,不曉得該如何著手才能致富的人,永遠也不會變有錢;而只要接受適當金錢教育,並抱持堅定的致富決心,人人都可以成為有錢人。
好消息:旱鴨子學游泳,永不嫌遲!
因此,本書不只討論金錢,也提到該如何做才能讓金錢為你效力,讓你越變越有錢。
首先,拋開那些大家從小就被灌輸的觀念,所有對金錢的成見,以及金錢是萬惡之源的論調。這些信念只是父母、學校、精神、金融教育的產物,立基於對金錢的猜疑,以及對金錢基本運作規則的懵懂無知。
它們只助長、強化大家廣泛接受的錯誤觀念,導致我們做出不當決定,或是對金錢抱持過於絕對的看法。
一般而言,這些偉大觀念泰半錯誤,只導致大家萌生不符現代生活的心態。將這些觀念和謊言奉為圭臬,直接結果是加劇貧富差距。
兩處矛盾證明大家對於金錢的行為態度多麼模稜兩可:
‧ 絕大多數人渴望擁有金錢,金錢卻普遍受到厭惡。窮人藉此合理化自己的窮困狀態。富人選擇低調生活,不願張揚。
‧ 人人都想賺錢,卻鮮少有人真正試著去弄懂金錢運作規則,藉此獲取最大好處。這樣畏首畏尾的行為,多半源自對金錢基本運作的懵懂無知,或是擔憂他人的看法。
然而,我們天天都在使用金錢。「有錢人」懂得讓金錢為自己效力,對未來毫不憂心,「窮人」引頸期待每月的發薪日,一旦要把金錢投注在日常開銷以外的地方,便擔心失去它。在機會降臨時,這種膽怯反應往往麻痹或阻止他們行動。如此一來,他們錯失換邊的大好良機。
人人都需要填飽肚子、有房子遮風蔽雨,社會生活首先就是經濟關係,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經濟行為和決定無可避免左右生活品質。所以說,我們只有兩個辦法:繼續發牢騷,或是馴服金錢。
如果你真心想致富,卻跟金錢鬧翻,我勸你盡快和它和好為妙。事實上,你要是壓根不喜歡金錢,不學著認識它,它絕無可能為你效力。
致富本身就是一項人類的偉大冒險,往往也是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然而我們會發現,大家從沒準備好正確地面對它,學校教育更強化它神祕的一面,因為金錢從來不曾是課堂主題。學校僅僅傳授職場生活的知識,「遺忘」了日常生活的經濟層面。結果,由於對金錢運作缺乏認識,大多數年輕人陷入消費社會圈套,毫不猶豫地濫用信用貸款來支付現代生活的玩具。後果:許多還不滿二十五歲的人已經負債累累。
更糟糕的一點,這些人進入職場後,又毫不猶豫複製父母的生活模式。他們一生為了支付帳單、償還貸款、繳稅而賣力工作,一心仰賴政府來照應往後的退休生活。最後,他們不再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而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金錢,禁忌和錯誤觀念
英國人對金錢少些愛恨情仇,如果我說金錢在法國這種猶太基督教社會受到鄙視,大家想必早已了然於胸。一些普遍受到認同的世襲觀念導致這種典型的拉丁民族情結,而它正是阻礙致富的強大障礙。無論是宗教、教派或其他支配力的影響,許多人篤信幾乎不曾經過驗證的觀念,正是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導致人們的不當和錯誤行為。金錢也一樣。基於上述原因,我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作為。
一般而言,這些行為立基於心理或行為主義層次的觀念—所謂的限制性觀念。這些觀念只是築起柵欄,阻止我們付諸行動,同時生出這類藉口:「我辦不到,我沒有時間,我沒有錢」,通常因為保持一無所知、不去行動、什麼也不改變會更容易。或者,為了因循舊規,為了方便起見,為了省卻心力,我們傾向複製父母舊有的模式生活,因為不更動主要典範(來自父母),等於不冒風險!所以不須質疑任何事,我們繼續留在惡性循環裡。
這些癱瘓行動的錯誤觀念通常毫無根據。依照經濟學研究報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手裡,我們理所當然認為,多數人代代相傳的觀念只會讓大家因循慣有、無用、且從未被質疑的舊模式。這些觀念導致的行為和致富目標背道而馳。它們卻被一般人接受,埋入我稱為行動潛意識的底層,成為我們每天不加思索執行的行為。
讓我們一一來檢視其中最重要的幾項觀念,看看我們可以改變哪些行為,好達成致富目標。

 

所有的人都該有錢:學會如何使用金錢, 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


觀念一
金錢不會帶來幸福:錯!
肯定是史上最大的謊言!如果你還是不信,找個窮人問問看。只有烏托邦主義者堅信或者還願意相信金錢和幸福之間毫無關聯。我不曉得這是打哪裡蹦出來的信念,肯定來自想藏私的富人。即使擁有金錢不保證幸福,我認為多數人會同意金錢依舊舉足輕重。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你們懂得使用金錢來讓心愛的人過著舒適生活,它絕對是你們最忠實的盟友。它讓你擺脫對明日的憂慮,盡情享受人生和生命樂趣,同時帶來有益身心的平靜感,讓你能夠充分發展自我。

觀念二
財富來自剝削他人:錯!
源自猶太基督教育的典型觀念,卻只是自己不願行動的託辭,或是讓人對尋求致富的人產生負面評價。我注意到,貶低付諸行動的人比親自行動來得簡單。
這類觀念也可以用來合理化自己對金錢的一無所知,並得到大多數正統思想派的認同。事實上,我要帶領各位做的投資,純粹上、基本上都是互蒙其利的關係。你們買入股票的時候,即使不曉得賣方的確實身分(淹沒在交易洪流裡),你並未剝削對方。一般來說,他評估股價將要下跌,或是已經有足夠獲利才賣出股票。至於你這方,你認為股價將攀升才決定買入。雙方抱持的理由截然不同,才使交易得以完成,但沒有一方受到欺騙。

觀念三
致富需要花很多時間:錯!
懶人的觀念!除了幾個相當特殊的案例,我不認識有誰在幾天時間內致富。至少需要一點時間讓樹木抽芽成長,再結出財富果實。也別認為致富需要花上二十年或三十年時間。大多數人能在十年左右,賺得讓未來生活安穩無虞的財富。
至於致富所需的工作時間,財富顯然不可能自己掉進你的口袋,你總得奉獻一點時間。比如說一個月花三十分鐘……而且不是每個月!就執行層次而言,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致富更等同於看待事物的方式。只有思考方式和思惟性質可以左右你處置金錢的行為,決定你會走向致富之路或是變窮。

觀念四
得先有錢才能致富:錯!
又一個限制行動的觀念。你要是同意這個原則,等於在說,生來窮困或一貧如洗的人根本用不著追尋財富。我從各位家無恆產的角度出發,在本書裡提出致富策略,我明確證明只要遵從簡單、人人都辦得到的策略,你也可以成為有錢人。你更會發現,平凡人在金錢這個領域可以達到驚人成就。
你唯一需要的是想要變有錢的慾望。

觀念五
只要有好工作就能致富:錯!
想一想父母是怎麼說的(或許你也對孩子這麼說):「好好用功讀書,將來才找得到好工作。」這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反覆叮嚀。因為每個月有薪水入帳是令人安心的方案(特別是對他們而言)。不過,如果你真心想要變有錢,實情大不相同。去讀一讀財經日報或是《時人雜誌》(People),描述成功人物A先生或B先生的報導。可沒有任何一篇提到他們靠著每天規規矩矩上班而致富。
我不是說你在公家機關工作就無法變有錢。我只是說你很難單靠一份死薪水致富。相反地,跟所有沒有財產的人一樣,你的工作跟(或是)你的工作能力都是重要資產,只要正確運用,它們將是你第一個財富泉源。我在後面會傳授該如何充分利用這兩項資產走向致富之路,跨到有錢人那一邊。
真正的答案,也是致富的方式之一,不是勤奮工作,而是聰明地工作。賣力工作有可能讓你加薪,事實上卻是使用金錢的方式決定你的未來。目標是擁有兩份工作:一份是你的工作,一份給你的金錢。盡可能充分運用金錢,它會成為你最忠實的僕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為你效力。
別認為得花上許多時間和精力。說來矛盾,聰明的致富指的是花費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大的結果(我會在稍後的篇章詳細說明)。

非致富不可
二○○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解放報》(Liberation)一篇〈薪水什麼也買不到〉(Pour un salaire t’as plus rien)的報導,提及法國收入與消費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茲摘錄如下:
  
只擁有薪水收入的家庭,近二十年來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法國收入與消費研究中心週四公布的報告指出,「薪水族的生活」已倒退回五十年以前的水平。研究報告指出,「近來要求加薪的呼聲並非股市爆漲引發的錯誤期待」。自一九七○年末起,平均基本工資「幾乎不曾提升」購買力。
過去二十五年的購買力成長稀微,每年介於○‧二%到○‧三%之間,「遠遠低於法國平均生活水平的成長」,收入與消費研究中心指出,「平均基本工資的購買力停滯狀態,遠比受薪階級平均學歷的提高程度,更令人震驚」。
收入與消費研究中心估計,以相同學歷條件來看,自一九七八年以來,平均基本工資的消費力約莫下降四%到八%。此一衰退現象涵蓋所有公家單位及民營企業的受薪階級。
  
自一九八二年來,只有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水平「大幅衰退」。一九九○年前半期驟降,一九九七年起趨於緩和,二○○二年到○三年間再度下降。收入和消費研究中心指出,「現今受薪或失業家庭的生活水平相當於一九五○年代中葉。」
這種狀況並非僅見於法國。所有國家的狀況毫無二致:
‧富者越富。
‧貧者越貧。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看來沒有改變的跡象……
所幸情況並非無可挽救,不過除非中樂透(一千四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或是從未曾謀面的叔叔那裡繼承鉅額遺產,你的皮包不會自動裝滿錢。你該由自己掌握財務命運。
要是你想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安穩的未來,或是打算替他們留下遺產,那麼你得起而行動。如果你指望由國家來照顧你的健康和退休生活,你等於拒絕正視現實。國家只曉得做一件事……
國家製造老是依賴它來解決問題的窮人……
別癡心妄想了。扮演保護人的國家極有可能不再存在。幾十年來,政府無力解決失業、退休、健康問題,還不斷提高各種稅負來掩飾無能和彌補財務赤字。各種國家補助最終會面臨巨大變革,甚至縮減。就算工會忿而展開罷工,空空如也的國庫也不會變滿。
舊日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面臨一百三十億歐元的虧空,根本不再保險。很顯然,它不可能永遠提供大家相同品質的醫療服務。基本上是窮人和中產階級蒙受最大損失並承擔後果。近來的制度變革要求被保險人不論貧富,均須自行擔付部分診療和住院費。沒那麼仰賴制度的富人毫不在乎,心甘情願付錢給專業醫生。窮人也給錢,心卻在淌血。
退休金制度也一樣。提高繳費年數對窮人的影響尤其大,他們只得更賣力工作,工作得更久。這意味他們享受退休生活的時間縮短,甚至他們除了支付自己的退休金,也付了富人的退休金。
失業津貼是同樣狀況。失業金發放局和失業金管理局的赤字高達一百四十億歐元!我對社會保險制度的看法在這裡也完全適用。我附帶一提:就我看來,失業救濟金太過吸引人了,完全無法激勵人去工作。它們本來應該是資助失業者在待業期間的生活,而不是用來取代薪水。繩索拉久了會斷裂!假如繼續濫用這項制度,往後的子子孫孫再也無法享有失業救濟。
我不是在批評政府。我只是客觀分析每個人有可能承受的經濟衝擊。政治人物會輪替,也許日後會制定新法律來因應不同狀況。在那以前,每位國民最好認真考慮未來,別再以為自助而後政府會幫助你。
心得:你非靠自己不可。假設你不來掌控自己的生活,別人會替你做。你要知道任何後果和成果取決於他的能力、意願或是道德觀。如果你還在仰賴他人的效率,你就危險了,或者你還相信有耶誕老人。
時事新聞每天證明未來潛在的不穩定性。我不是說一切都如此黑暗,而且最糟的事必然發生。不過何必要冒險呢?更何況預先防範生活的突發狀況並不是困難的事。辦法多得是,而且必得透過致富這條路來實現財務獨立。

邁向致富之路
來談談正面部分和第一件好消息:致富是可能的事,而且大多數人都辦得到,可以說非常簡單。只要真正有心,有致富的意願、慾望,而且由衷相信自己辦得到。當然人人都想成為有錢人,可是錢不可能奇蹟般地湧入你的銀行戶頭。唯有你的行動和決定讓致富成為可能。
我由經驗得知,你們有些人會把這本書當作單純的腦力激盪,讀完隨即拋之腦後,另一些人則認真看待我揭露的一切。不管是哪種狀況,只要你相信本書帶來的好處,請不吝於和其他人分享書中內容。
運用我接下來會詳細說明的原則,扎下眾人羨慕的財務自由根基,你把未來握在自己手裡。你們有些人讀到這句斬釘截鐵的話恐怕心存疑慮,不相信一本二十歐元的書能讓自己越來越富有。想得沒錯!儘管心存懷疑,直到你親自確認過本書所言不虛再相信。這是正確吸收這些新知識的唯一方式。

所有的人都該有錢:學會如何使用金錢, 致富不會比變窮花上更多時間



本書目標
這本書提供學校從來沒教的金錢知識。以我自己為例:我不是又懶又笨的學生,可是因為課業成績不佳被退學三次(國一、高一及高三)。我卻在三十二歲達到財務自主,成為百萬富翁。我不是說你不該去上學。完全相反。我認為良好教育是成功的重要優勢,不過還不足以致富。只有財務教育和合適知識可以讓你在最佳狀況下發揮理財天賦。
本書的使命不是讓你成為億萬富翁。超級富人只是特例(全球約四百人),不是我們感興趣的焦點。相反地,你會發現走上致富之路,在未來十年賺取數萬或數十萬歐元是相當容易的事。
本書不只針對那些想換邊和想致富的人。它也寫給所有希望學會儲蓄錢財和以錢滾錢的人。在接下來的篇章,你只會讀到具體且實用的建議,特別是確實有效的策略。書中絕大部分的例子都是真實案例,其中一些附有佐證。所有的結論和看法都以真實經驗和經濟現況為依據。
你也會發現並沒有神奇公式,只有可輕易複製的穩贏方案。你越快融會貫通,越快能打下未來和致富的基礎。

你不曉得自己已經是有錢人
本書的目的在提供經濟生活中心要素──金錢的使用說明。它將協助你針對致富目標來改變行為,並開始用富人的方式思考。你將學習運用一切個人資源,實踐所有人都擁有的才能,由我們的第一項資產──工作開始。
我會告訴你如何運用富人喜愛的致富工具,你會發現一般人也能使用。
我試著讓本書吸引人、易讀,盡可能引發各位的興趣。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一本(至少就我所知)如此具體說明致富和成功方式的書。我希望本書是此一題材的先驅。
第一點要闡明的是:我在書裡表達的世界觀完全二元對立。你不是富人就是窮人。假如我以過於斬釘截鐵的方式使用這些字眼,請別感到不快。這些字眼只用來形容典型的行為模式。我曉得世界並非黑白分明,在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無數可能性。
我要闡明的第二點:書中列舉的大部分案例或多或少和我直接相關。我寫書的目的不在記述個人輝煌成就,而是證明致富確實是可能的事,而且一點也不複雜。
現在想像你正參與我講授的課程:「致富的十堂課」。


第三章 致富法則
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在於支票簽名的位置。窮人簽在正面, 富人簽在反面。

致富的一個重點在於你運用新增購買力的方式。這一章的目標在闡述下決定時可運用的金科玉律。我會透過以下致富法則一一說明。

法則一:資產與負債
為了充實你的財務知識,讓我們談談幾個會計學觀念。別逃跑。我會簡單扼要說明。此外,你會發現,會計學是描述你每日活動的專門術語。
你首先得學會分辨:
‧收入與支出。
‧資產與負債。
資產是所有能夠直接或間接為你帶來金錢收入,讓金錢流入銀行戶頭的有價物質(見圖表一)。最常見的資產,以及它們帶來的收入如下:
‧工作和薪水。
‧只有帶來房租收入的不動產才是資產。
‧有股息的股票。
‧有利息收入的投資。
負債是所有締結的債務、必要開銷,以及所有把錢取走的東西。
最常見的負債和它們導致的花費:
‧稅收制度和稅款。
‧信用貸款和利息。
‧日常生活所有必要支出:食物、衣服、娛樂費等等。
‧贍養費、罰款等等。
分辨資產與收入、負債與支出之間的差別確實十分重要。說得更清楚些,你無法用名下的一間公寓(資產)買麵包,而是用出租它的租金。
一旦了解這個觀念,你要用下述的穩贏方程式來持續致富:
你應該盡可能持有及取得資產,而不是負債。
謹記三個目標:
‧增加資產。
‧控制和減少負債。
‧讓收入永遠大於支出。

奉行這幾個基本原則,你的財務決策和行為必然走上正確方向。
舉個例子。締結信用貸款來購買液晶螢幕,你不只增加負債,還產生固定花費(按月支付),而資產這塊一片空白。有違我們的致富法則(圖表二)。
相反的,如果你貸款購買公寓,貸款雖然讓負債加重,卻可由公寓的資產價值補足(圖表三)。
隨著貸款逐漸攤還,利息的比重將不斷減少到低於本金。如此一來,從償付第一次貸款開始,資產的比重即大於負債(圖表四)。
理想狀況是買公寓來出租,用房租收入來繳付全額或部分的貸款月付金。在這種狀況下,負債(房屋貸款)導致的花費(房貸月付金),由資產(公寓)帶來的收入(房租)打平。
「假使取得的資產大於負債就能致富,這個方程式看來簡單易行,那麼富人數量為什麼不見增加。只要每個人奉行這個法則,世上再也沒有窮人。」
你是清楚了解沒錯,但我不認為多數人真正明白什麼是資產跟負債,更別說他們能分辨資產和收入、負債和花費的差別。你可以做個實驗。問問周遭的人,看他們擁有哪些資產和負債,又是如何管理它們。你可以從他們的回答判斷出各人的財務知識水平,並且明白他們是否有開始致富的能力。
「好吧,不過汽車該算是資產,因為我隨時可以賣掉它。所以我貸款買車也不為過。」
大錯特錯。除非汽車能帶來收入,不然它只是負債。即使可以將它賣出,它的價值必然會隨著時間而降低。因此我要再傳授兩項新法則,讓你更能清楚分辨資產和負債的差別,讓你明白哪一種讓你變富有,又是哪一種讓你變窮。
一、只投資有可能升值,以及(或是)能夠帶來財富和收入的資產。
二、千萬別用貸款購買任何會貶值的東西。
「無息貸款呢?你該不會告訴我千萬別考慮這種貸款!假如用不著付利息,我們只須支付東西的原價。」
貸款的第一個作用是促使你去花自己根本沒有的錢,讓你錯以為自己有足夠的錢去消費。只要是負債,不管需不需要支付利息,千萬別使用消費性貸款。更何況借貸不會是免費的。貸款實際上是賣方跟金融機構合作的服務。後者由統計得知某些免息貸款申請人會延長貸款期限。
一旦這麼做,得開始付費,且是昂貴費用。
假如你想致富,你該禁用任何消費性貸款。它們只帶來負債,讓你越來越貧窮。窮人和中產階級喜歡用貸款來購買炫耀性的表象財富(大汽車、科技新產品等等)。這些東西只是讓你接近財富,而非擁有它;聞得到,卻永遠觸摸不著。
這些貸款就像腳上拖的大鐵球,日復一日越發沈重。它們限制你的行動自由,讓你對債權人負有義務。它們不只阻礙你前進,還讓你越來越窮。
那麼需要因此放棄生活享樂嗎?當然不需要。人生本就是體驗,應該盡情享受生活樂趣。但是你該奉行正確行為,也就是先致富後花錢。
假如你顛倒順序,你會兩頭落空。

過度負債
還有更糟的狀況。你如果在經濟拮据時,以借貸償還債務或是其他貸款,那是財務自殺(我認識不只一個人這麼做)。即使你有遵守義務的善意與誠意,事實上,你只是逃避拖延,讓問題更為嚴重。
假如你落入這種境地,勢必得縮衣節食一段時間。找你的債權人協商(通常比你以為的還簡單)、找份兼差工作、加班,脫離這個惡性循環時,別忘了記取教訓。
「好吧,可是知易行難!」
你真的以為一天到晚付利息、辦貸款會比致富來得簡單和理所當然嗎?如果你有負債,你的當務之急是盡可能清償所有債務。我強力建議你不要找朋友或父母借錢,借錢不但是賠掉這些錢的最好方式,也阻礙你解決問題。相反的,我建議你採取這套行動計畫:
‧ 列出所有負債,打電話給債權人。跟他們說明狀況以及你打算清償的方式。不管你的債權人是銀行或個人,他們總是喜歡跟願意承擔責任的人說話,而不是避接電話的人。
‧ 趁負債物品還有價值時賣掉它們。假如你有一部大車,賣掉它,改買小車,或是改搭大眾交通工具。
‧ 提撥所得的十%先支付給自己,把它們投入(可不是你欠錢的那家銀行!)我後面會提到的致富工具。這樣一來,你開始儲蓄和累積財富,就算你還在負債,也有致富的權利!
‧ 再撥出所得的十%付給債權人,直到所有債務還清為止。假如有些債主大聲咆哮,這是正常的事。別被他們嚇到。你要知道,他們寧願你多少還一些錢,而不是分毫不還。不過,你該繼續努力。找回自尊的唯一方式是徹底履行義務。你償還的每一塊錢都有助債務總額減少。如果你什麼也不做,積欠的債務金額還是一樣。
重要:如果你有暫時的經濟困難,千萬別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尤其是帶來收入的資產。請記得資產(你的財富)和金錢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它們都是你的財產。假如你出售資產來解決金錢問題,你便踏出錯誤的一步,你會越來越窮。
順便提一下債務協商委員會。你要知道,這絕非最好的解決辦法。
假如你尋求政府機關協助,不良信用記錄將跟著你一輩子。一旦擺脫債務,你恐怕再也找不到願意借貸給你的金融機構,即使你是準備購入資產。如此一來,你無法致富。我告訴過你,即使政府懷抱善意,它只製造窮人!
法則二:盡可能讓你的錢產生更大價值
如果你用貸款買入負債,以下是你的現金流向。
你一拿到薪水,繳完稅,償還每月應繳的貸款,只能用剩餘的錢支付日常所需(請見圖表五)。假設你應付的貸款和稅金總額高於或者等於收入,你根本沒有餘錢來支付必要開銷(衣服、食物、房租等等)。這是典型的過度負債例子。
相反的,如果你負債是為了購買帶來現金收入的資產,這筆新增收入不只可以用來支付購買費用,你也可以逐漸清償相關費用,包括貸款,假如還有餘錢,還可以用來繳稅(圖表六)!
「如果我理解得沒錯,跟償還負債比起來,取得資產要付的稅金反而更少。」
這麼說有點簡化,不過確實如此。也得依你的收入水平而定。不過要是你懂得運用對自己有利的條文,你可以減免稅負,並將省下的錢再用來購買資產。故事的啟示並非少付一點稅,而是……
用來購買資產的一塊錢比用來償付負債的一塊錢更有價值……
大家才會疑惑為什麼富人總是越來越富有!
結論:取得資產,你會越來越富有。償付負債的話,你會付出較多稅金。
「你說的這些真讓人難以置信。你的意思是政府刻意優待富人嗎?」
不管是右派或左派政府,它們總是透過不同機制促進財富生成跟幫助富人。因為政府可不希望富人離開這個國家。他們不願富人移居國外,不只因為直接的結果是失去稅金收入,間接結果也不令人開心,因為富人提供工作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富人創造國家和個人的未來,或者起碼帶來相當貢獻。這是為什麼所有的國家政府都支持致富,為什麼富人在金融或不動產投資享有優厚的免稅待遇,因而變得越來越富有。
結論再簡單不過:盡可能讓你的錢產生更大價值,你會加快致富速度。

法則三:低付出高收益和高付出低收益
既然我們談到不公平,我提議再停留在這個主題一會,讓我問你另一個問題:依你之見,誰花費更多時間工作?打高爾夫球的富人,還是在工廠工作的窮人?
「顯然是窮人,因為富人用不著賺錢。」
你為什麼說富人用不著賺錢?他們也有日常必要開銷,不管是食物或屋子。
「應該說富人不用去工作也能賺錢。」
你猜得很接近了。事實上,他們花較少的力氣就能賺錢。而且賺進越多,花的力氣越少!為了證明這句話,讓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把公寓租給房客的房東。依你之見,要變富有的話,哪一方花費較少的力氣?
「顯然是房東。因為他只要收租金,而房客得工作來付房租。」
完全正確!我甚至要補充一點,房客賣力工作來讓房東變有錢。前者總是得更賣力工作來支付越漲越高的房租,而他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後者每個月只要花幾分鐘確認房租確實匯入戶頭,隨著房租越調越高,他也越來越有錢。我用這個例子引入致富的兩個重要概念:
‧低付出高收益。
‧高付出低收益。
看看你周遭的人,觀察是誰越來越有錢,以及他是如何辦到的。你會發現有九十%的狀況是這兩個觀念在運作。懂得辨認出它們,運用它們來致富。進入低付出高收益的模式,購買帶來收入的資產,你將更迅速達到財務獨立。要是處於高付出低收益模式,你累得筋疲力竭,卻越來越窮困。
「我再次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們剛就業的時候,高付出低收益是必經過程。即使我們開始從薪水存下錢,我們必然是幫助老闆,或是租屋子給我們的房東致富,因為我們還沒有時間或餘裕來貸款買房子。在這兩種狀況下,我們必然處於高付出低收益模式。」
對沒有財產或資金的人來說,剛就業時,必然得經歷高付出低收益階段。你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盡快進入低付出高收益階段,讓資產收入為你帶來財務自由。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認定達到財務自由?」

這又這又是難以確切回答的問題。
答案完全視你的目標而定。假如你的願望是不用再工作,你的資產必須帶來足以支付生活必要開銷的收入。這就是所謂的財務獨立。
圖表七顯示理想的財務獨立狀態,正是低付出高收益模式。負債降到最低,而資產帶來足夠收入以應付日常花費。持續撥出收入的十%,用於購買資產,資產繼續增加,持有者也越來越有錢。
現在看一下圖表八。它代表典型的負債模式,完全無法帶來收入,如果過度濫用貸款,更會導致財務失衡。工作所得全用來支付日常開銷和償還債務(高付出低收益),同時從來無法創造出任何財富。

生活目標
在提到致富過程的第二步以前,你得知道一件重要的事:你要是嚴格執行上述法則,你能累積財富,卻失去靈魂!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賺錢,你有可能忽略掉生活,以及孩子或是自由這樣的重要東西。人們的生活無法以圖表或是資產和負債這種精確字彙來概括。生命充滿喜悅和情緒,所以它豐富又刺激。金錢當然可以幫你克服難關,讓你享受生命樂趣,可是千萬不要讓金錢取代親人的愛。
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 你優先追求的是什麼?大車?房子?或是你的自由跟孩子的舒適生活?
‧ 你想在這一生做些什麼?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都在汲汲營營賺錢,或是盡早退休,享受人生?
致富不只是累積財富,還包括確立生命目標。一旦決定目標,金錢和財富僅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不該是終極目的。好好想一想。你的答案決定未來目標。假如你的唯一目標是累積財富,你很有可能是墓園裡最富有的人,卻不曾真正有時間享受財富的好處。相反的,如果你致富是為了讓生活更舒適,你將能享受更多財富的好處。
目標基本上依照各人需求、經驗、願望、憂慮、信仰而定。因此每個人的願望大異其趣。你可以期望提前退休,可以認為孩子的未來比自己去度假還重要,或是給予孩子自己幼時不曾擁有過的東西。你的選擇才是重點。你得明確決定目標才有機會達成。
如果你忽略這個步驟,你無法確切明白自己的想望。如果你不曉得自己想到哪裡去,你絕難抵達目的地。不管你是馬帝維家庭或是克拉圖家庭。真正的關鍵是弄明白自己的想法,明確決定目標。儘管寫下來,你想一年兩次到加勒比海小島度假曬太陽,也別覺得有罪惡感。這就是金錢的用處。
「你告訴過我們,克拉圖家庭和馬帝維家庭很難有致富機會!」
是沒錯,不過釐清一切,才能讓你清楚自己目前的樣子,以及你希望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樣一來,你便更容易規劃接下來的行動,以達成目標。

別感到羞愧
別覺得致富是丟臉的事,成為有錢人是你幫助他人的最好方式。你
大可悲天憫人、同情那些貧窮潦倒的人、認為世界不公不義,可是你的
同情填不飽他們的肚子。
假如你需要心靈藉口才能付諸行動,或者有人告訴你金錢是萬惡之源,別猶豫引用聖經的話:「貪財才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金錢和財富不一定讓你擁有完全的幸福,但是可以給你寶貴的協助,讓你創造出有益個人成長的環境。

行動計畫
讓我回顧前兩章的內容來結束這一章。
‧首先,我們學會分辨金錢或財富的差別。
‧ 接著,我們學會如何換種方式花錢,跳脫消費陷阱,開始儲蓄,邁向致富的第一步。
‧ 最後,我們學到讓投資發揮最大效益的致富法則,也明白區分資產和負債的原則,由此可評估借貸是否必要。
根據這些忠告和建議,我們可以擬出第一項行動計畫:
‧所有收入都先支付給自己。
‧確立目標。
‧調整必要支出,依照真正需求擬定預算。
‧購買資產。
‧減低負債。
擬定計畫,運用我提及的法則。它們簡單又有效,基本上也合理可行。最困難的不是決定去做,而是真正付諸實行。由於必須改變習慣,你一開始或許覺得稍微困難。不過你會逐漸樂在其中,找到平日習慣的替代方案讓你感到自豪。特別是,曉得財務的未來就掌握在自己手裡,你會感到巨大的滿足,你開始欣賞財富帶來的安全感。你的進展越順利,心靈越是平靜,你越曉得自己正按照計畫一步步致富。最後,你會知道這個計畫確實有效。
「你教我們致富法則,可是我們並不清楚該如何運用。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我希望你們已經吸收這些打造未來財富基礎的法則。接下來,我會談到不同的致富工具,比如投資、股票和不動產的運作。我最後會談到完整的行動計畫,可幫助你獲取財富,讓你銀行戶頭裡的錢不斷增加。


第十章 有求才有應!
恥於開口的人會餓死。──非洲諺語


既然你對我有些許了解,我要告訴你以前的經驗,有十年時間,我在搭機時幾乎無一例外都被升等。
「你是說你買經濟艙的票卻坐頭等艙的位子!」
我跟你保證,這是百分之百真實,而且你也辦得到。只要你知道如何要求,跟誰要求。僅此而已!
幾年以來,航空公司習慣給旅行社員工升等服務,以感謝他們販售機票。因此每次搭機,我到櫃台要求地勤主任或座艙長幫我升等,藉口我是旅行社員工。
「你從來不是旅行社員工!」
那又怎樣?這是足以阻止我的理由嗎?有些人會說我運氣好(請重讀這個主題的章節),另一些人認為我膽子很大。然而我做了必要的事好坐在頭等艙喝香檳。認真地說,從這段經驗得出的結論是:

不去要求就得不到
一般來說,如果你對生命毫無所求,它也不會給你多少東西。甚至連現在是幾點都不會告訴你!就你看來,什麼人有更高機會獲得升遷?毫不猶豫要求的大膽員工?還是高傲地躲在角落,等待大家認識他才華的人?或者,你認為汽車業務員會因為你相貌和善就給你最好的價錢嗎?
「好吧,可是你沒有權利升等到頭等艙,因為你不是旅行社員工!」
我跟真正的旅行社員工享有一樣的權利。沒有一條法律規定後者該被升等。這只是習慣,而非法定義務。更何況我沒損及任何人。所以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獲得機位升等?

膽量或勇氣
我們所有人都有獲得更多的能力。這是所有人都有的才能,不花一毛錢,且能提升你的購買力。你不需要比其他人更聰明或是機靈。你只需要在適當時機挺身,毫不猶豫地要求更好的價錢、折扣或是額外的優惠。
儘管這是相當簡單的事,因為害怕落人笑柄或是因為害羞,極少的人敢於付諸行動,來獲得應得的東西,或是讓東西更容易得到。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常常只跟售貨員議價。如果價錢不合意,就失望放棄,看到其他人買得起只覺得挫折不已。其實在很多狀況下,對方說的價錢只是起點。
你在生活裡只會得到談判來的東西,而不是理所當然應得的東西。
鼓起勇氣去要求,你會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東西。你可贏得一切,而幾乎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你唯一冒的風險是聽到不行兩個字,卻不致讓交易有問題。你也許只需要以另種說法再要求,跟另一個人要求,或是把條件降低。
「你為什麼說以前的經驗?你現在不用這個詭計了嗎?」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這麼做了。自從我買得起頭等艙機票以後,我不再有心情。這種做法沒以前那樣令我開心了。

缺乏勇氣會讓你付出多少代價?
相反的,如果你需要動機來迫使自己改變行為,我建議你計算一下缺乏勇氣 |讓你付出多少代價。假設你準備要買入一間十五萬歐元的三房公寓。跟銀行協商把二十年貸款利率從四‧五%降為四%,你的貸款總額足足省下九千六百歐元(含利息和本金)。同時跟屋主議價。假設對方給你五%折扣。這樣一來,你的貸款金額將是十四萬二千五百歐元。跟原先的貸款和屋價相比,你總共省下二萬零五百零八歐元。
依你之見,這筆二萬歐元是落入你口袋比較好,還是讓對方賺去?也許不議價的話,貸款金額會超過三十三%的門檻,讓你無法買屋和致富。更何況你買得越便宜,日後轉手賣出時的價格空間會更大。
需要再推你一把嗎?現在假設你整年因折扣省下的錢有一千歐元。每年把這一千歐元以年報酬率五%進行投資,十年後,你會擁有一萬三千二百零六歐元。
「能砍下多少價錢?議價的最大限度到哪裡?」
談判會成功或失敗取決於太多因素,我無法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先以幾乎一切都可協商作為原則,接著要明白協商是微妙的遊戲,由此而來的交易來自人際關係。
即使雙方都有一致的好處來達成交易,你絕不會知道對方腦子裡在想什麼。他可能很急,或者他曉得自己開價太高,保留了協商空間,或者他的妻子拒絕任何議價。不可能知道賣主的想法和他的上限,假設他真的有想法,顯然不可能摸清楚。
對價格的共識來自相近的估計,透過妥協、雙方的意願,特別是緊急程度。如果我在回到之前銀行拒絕貸款的例子,房屋開價是四十萬歐元。我讓賣主曉得我有意購買,但是沒開價,經過考慮後,我準備要出價三十五萬歐元。但是賣主出其不意來我家拜訪(我家離他家只有五百公尺)。我那時心想他一定非常急於要賣。我最後開價二十八萬歐元,他立刻接受。我後來才知道對方半年前在布列塔尼半島買了房子,他無法同時負擔兩份房貸。
別以為我無往不利。我常常因為開了太低的價錢被攆走。不過我說過,你不須買下整個區域的房子。只做成一筆交易就足以讓你持續致富。
我也可以告訴你,跟個人談判會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不習於做交易。他們常常採取守勢,一旦覺得出價太低,即使價格合於行情,他們很容易就不快或動怒。這是為什麼我喜歡透過仲介公司買屋,而靠自己賣屋。

談判的對象
談判要成功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對方必須握有做決定的權力。
狀況要是相反,你等於浪費時間。這是你從來無法跟超市收銀員討價還價的原因。另一件事,你的對象不需要是物件的持有人。另外,他越是置身身外,你越有機會得到滿意結果。我來說一段交易的故事,證明這個觀點。
一九九五年,我偶然遇見一名英國人,稱他為山姆吧。他三年來不再繳房貸。基於不明的原因,銀行沒扣押房子,而利息不斷累積。山姆想回到英國生活,賣掉房子償還債務。他沒找到買主,我提議由我買入,條件是由我來跟銀行談判高達二百五十萬法朗的債務。銀行員大吼大嚷後,我成為房子的主人,只付七十四萬法朗,在公證人那裡簽約的隔天,我以二百萬法朗轉手賣出。
「銀行為什麼接受這樣的低價?」
除了銀行肯定會彌補此一損失,想必是因為負責這個案子的人想盡快結束,他有決定的權利,而他沒什麼可做!對他而言,這是該處理的爭訟,而不是有游泳池的九十坪屋子。
我為了讓提議被認真看待,讓機會站在我這邊,我得照規定來。所以我雇用律師,由他代表我聯繫貸款銀行,寄出我的提議,連同一張由我的銀行認證過的支票。我真心認為是這種正式方式,特別是支票,讓銀行做出決定。你證明你有能力付款時,你把賣主的底線往後推,更容易達成目標。所以我要再大聲疾呼一次,賣主並不知道自己能降到多低。
另一個談判的方式是一貫出遠低於賣方售價的價錢。我至少認識一個人這麼做。他整天待在仲介公司,看二十間公寓。他做出選擇,出價時把售價砍一半。成交或破局。我得承認他的方法有效。當然,他的成功率相當低,但是他又買不了所有房子,不需要每位賣主都答應。以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和個人賣家玩這個小遊戲。相反的,如果我面對的是大機構,比如銀行,我會盡情玩得過癮。

如何浪費時間
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最好方式,是試著跟不準備讓步的人談判,他想要一切或是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舉一個小故事為例。我家附近有棟房子要賣。售價是十五萬歐元,第一組客人馬上買走。隔壁的房子屋主看到這樣,也出售房子,幾乎是一樣的房子,找同一間仲介公司,售價是完全超乎現實的三十二萬歐元,同時大嚷自己一點也不急,不會降價一毛錢。儘管仲介公司盡力說服,他仍是堅持己見,不接受更低的出價。過了兩年,房子還沒賣出,再也沒有人去看屋。仲介公司有其他事要做,沒時間再搭理他。

保持正面態度
談判的阻礙通常來自我們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事先認定或是決定自己辦不到,你會盡一切努力不要辦到,你最後自己先氣餒,連嘗試都不去嘗試。
嘗試機會不表示會達到目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也不會知道能得到什麼我從經驗得知,這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只是主觀判斷,築起你自己的心理柵欄。讓我再告訴你一個狀況對我並不有利的實例。在我開始寫這本書跟將要完成的期間,我為了遵照收入管理計畫(見第二章),我成功的讓房租減少八%。也就是一年三千歐元。我的鄰居住同樣的房子,月租比我的多二百歐元。我只以房租太貴為理由展開談判。因為我已經住在裡頭,簽了合約,房東沒理由給我這個優惠。我首先得到的答案是不行。可是我還是再次提起,宣稱房租不降就要搬家,同時提醒房東,他的房子在我搬來前空了一年,而且他清楚我的付款能力。結果:我的月租減了二百五十歐元。
再說一次,你並不曉得對方的底線和動機。除非你能讀出他的心思,沒去試以前絕不會知道結果。在大部分的例子裡,只需要開口問。

如何談判


雖然這個題目很大,我可以提供幾個自己經常使用的訣竅。由你根據情況自行調整。
尊重對方。在談判時,要求的形式肯定比內容重要。這只是人際關係的後果,如果你激怒對方,他可能對你的要求聽而不聞。如果你一到場就說:「這部車不怎麼樣,可是我希望你給我七折折扣」,你很難有機會讓業務對你有好感。
避免由自己先提出條件。這不是容易的事,你有時得刺激賣方。藉口價錢超出預算,要求他盡可能降價(理由要說得通,不然不會被當真)。如果對方要你提出建議,表示有協商空間,但是你不清楚對方底線。假如他給你另一個價錢,不要立刻接受他的第一次提議。你還有可能殺得更低。
回敬同樣問題。我跟公司供應商常使用這個技巧。我不直接談價錢,而是問他們要拿到十%或二十%折扣得達到什麼條件。以這種方式,我強迫對方透露,更清楚他的底線,給我新的談判基礎。
要求優惠。不管你是否獲得更好的價錢,談判要求優惠。要求你的銀行降低貸款申請手續費,或是向汽車業務員要一台更大功率的收音機。思索一下,你可以找到要求的東西。你甚至可以問業務員,如果你迅速下決定,他能給你什麼禮物。
建議:業務、銷售員的工作是販售和協助你購買。他們習慣協商也被教導協商。所以,別遲疑。不過,他們也是和你、我一樣的凡人。如果你變得太堅決或不尊重對方,你有可能惹惱他們,什麼也得不到。你可以帶著微笑要求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保證一定如願。所以,禮貌地提出要求,不要顯得咄咄逼人。
結束這章以前的最後一個建議。協商是細膩的遊戲。不管你是賣主或買主,如果你是起頭的一方,你沒達成目標,要給自己留下重新再來的可能性。如果你以完全不可改變的姿態關起門,截斷了溝通,你很難以同樣的可信度重回遊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安 的頭像
    小安

    安一心 破解情緒勒索專家。幸福頻率。心靈診療室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