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音訪問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231日晚上10   念力的祕密2:發揮念力的蝴蝶效應 導讀分享 很精彩喔

由安老師 52分鐘專題導讀  分2段  第一段雖未進入狀況  但精彩的在第2段喔 

電台連結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image.jpg  

念力的祕密2

發揮念力的蝴蝶效應,關鍵在於找到人我之間的神祕鍵結!

  你的意念隨時都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
  牽一髮動全身,即便只是一個想法,
  也會牽動所有人類,甚至影響全宇宙。

  我們其實都是創造者,也在被創造
  你我的意念相通,就像原子之間的鍵結,緊密相關。
  我們的每個意念,都是建構宇宙意識的一分子。

本書關鍵內容

  1.
  我們需要全新的生存態度,活出更真實的本我。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牛頓的運動定論、亞當.史密斯的利益論……三百年來左右全世界人類的思想,告訴我們這是個強者恆強、弱肉強食、冷漠又疏離的世界。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生命旅程就是一場競賽,無論是否自認為活得快樂,我們多數人都處在時時警戒的「備戰」狀態,準備與外界對抗。

  這樣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讓我們經歷了全球經濟模型的全面崩潰、生態危機、水和糧食短缺的威脅、石油資源的枯竭,現在還可能造成地球物種滅絕。而在個人層次上,無論我們的生活有多熱鬧精彩,心卻經常痛苦孤獨地跳動著。你正違背真正的本性活著!現在,你必須認識自己究竟是誰,回歸真實的自我。

  2.
  透過歷來重要的科學實驗與長期的統計觀察,推翻三百年來的錯誤思維。

  許多科學家、社會學家與醫師透過本身專長,一點一滴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演化論、宇宙觀,他們以信而可徵的實驗與調查研究揭發,在DNA主宰的人類遺傳學之外,還有一種更有力的主動影響因素,左右著我們的生命、健康,以及全世界的走向與未來,那就是意念的流動,以及意念之間的交互影響。

  量子物理學的最新證據也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宇宙所有物質是以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存在,所有生物都參與這個大環境的運作,同時也被這個大環境所影響。在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自己與接觸的其他人之間,在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都存在著鍵結。

  3.
  科學證明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透過無形的鍵結連繫在一起,就像分子結構的化學鍵一樣,因為每個意念的流動,隨時動態重組。

  科學的新發現,推翻了我們一向抱持的自我觀念。所謂的「我」不是為了生存而競爭的孤立個體,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所有物質都包含在一個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裡,彼此不斷傳導訊息與交互影響。

  這些發現不只關係到我們如何選擇界定自我,也包括如何真正活著。我們需要一種思維上的劇烈轉變,來重新定位人類與時空環境的關係: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分離存在的。

  4.
  關係的鍵結,人類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

  你知道,原子與原子之間用鍵結組成分子,這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要件。你不知道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在看似空白的空間中,也用許多你意想不到的鍵相互連結著,以你不知道的方式彼此互動聯繫。我們就像宇宙中的一個個原子,彼此之間以隱形的鍵互相緊密鍵結,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種連結,但每個人的所作所為、甚至一個意念穿梭就能互相影響。

  所有創造物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這種關係看不見卻強而有力。因此,地球不是冷漠宇宙的一顆孤獨行星,人類不只是遺傳密碼創作下的孤單生物,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全宇宙都會連帶受益。

作者簡介

琳恩.麥塔格特(Lynne McTaggart

  國際知名作家、美國記者,暢銷國際的第一部著作是《療癒場:探索意識和宇宙的共振能量場》(The Field:The Quest for the Secert of the Universe),該書以各種證據揭示,宇宙存在著一個量子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讓宇宙各部分互相連接,也足以解釋許多神祕現象(如另類醫學、靈力治療、超感官知覺和集體潛意識等)。另一本暢銷書《念力的祕密》(The Intention Experiment: Using Your Thoughts to Change Your Life and the World)已譯成多種語言,廣為發行,中文版在2008年由橡實文化出版發行。

  作者一九八年代中期旅居英格蘭,創辦時事通訊《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如今每期發行幾十萬份;一九九九年彙整出版《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What Doctors Don’t Tell You : The Truth About The Dangers of Modern Medicine)一書出版。作者並架設一個全球的「念力實驗網」(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倡導群體念力互助活動。一方面讓讀者能夠與自己固有的內在力量取得聯繫,把這力量發揮出來,從而帶來生活的改變。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讀者可以參與各種遠距實驗,在指定時間對指定地點的指定目標發送念力,並彼此交流心得。

譯者簡介

王原賢

  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水文地質。從事編輯、翻譯與資訊中文化工作。譯作有《科學家的預言簡史》、《艾西莫夫科普教室(中)暴龍處方及其他100篇》等。

 念力的祕密2

前言 我是誰,我又怎樣定義我自己?
──
因為鍵結,你我都不是情感的孤島

Part1  超個體
1章 尋找宇宙間最小的粒子
──要找出宇宙最小的粒子困難重重,原因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沒有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在深入物質底層後發現,所謂的次原子粒子其實更像是一團微小、不停振動的能量。

2  基因決定論錯了,環境才是關鍵
──我們一直以為是基因決定我們回應環境的方式,結果卻是相反:是環境決定了基因回應的方式。生物與所在世界之間的鍵結、人我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環境的關係,都是更大的遺傳力量。

3章 別錯估了我們與宇宙的親密關係
──地球、地球居民,以及我們四周所有的行星都存在於一個集體影響的球體之內,齊聲共振。只有當我們認為超個體裡面的鍵結是互相關連的,才能開始擔負起自己的命運。

4  我們共享著一組宇宙神經電路
──雖然表面上我們傾向於爭強好勝,但最基本的渴求仍是連結與分享。因為世界不是由孤立的個體組成,我們的心智能力不受身體的限制,我們全體分享著一組共同的神經電路。

Part2  趨向整體
5  拉起天線,我們都是發射體
──只有在我們和外面所有事物一起連結時,我們才是我們。每當我們互動時,就會顯現深層和自發性的連結衝動,為了滿足與他人融合的深層需求,我們不斷尋找同步。

6  溝通,人類最殷切的需求
──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人與人之間無意識傳播,正面和負面兩種情緒都具有高度感染性,但是正面情緒會刺激小組合作且在決策時做出更多正面選擇,而負面情緒剛好相反。

7章 施比受有福,付出讓你更快樂
──利他並非社會引起的,而是我們裡面的硬體線路,就如同飲食和性愛那樣的必要及愉悅。我們在做好事時會感到愉快,而且做好事似乎源於想要鍵結的本能。

8章 互惠,人類生存的最佳策略
──在我們彼此的鍵結內,存在著強烈的公平競爭感,這種「強勢互惠」讓我們願意犧牲個人的資源來獲取平等的合作關係,並且懲罰那些破壞合作的不公平行為。

Part3 找回鍵結
9  敞開心智,全面觀照
──原住民將生命看成是與力場的一種關係,認為宇宙的物質並非一組分散的客體而是相互、連續、融合的。由於世界一直處在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因此人類要學會在每個當下以更整體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10章 傾聽「鍵結」的聲音
──物以類聚的傾向只會強化個體的特徵,反而造成與他人的疏離。我們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總是期待在另一個人身上重新創造自己,因此我們會找上同質性高的朋友,但這與更深層關係的生命體驗完全背道而馳。

11章 里仁為美,別把自己關在圍牆內
──當人類以同步方式一起做事時,腦波必須有樣學樣。因此不論彼此的差異有多大,只要能擁有共同的目標就能和睦相處。我們要像蜜蜂一樣,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又開放的超個體社區,在這裡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

12章 讓愛傳出去
──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握有資源,只要心念一改就能造福他人。因此,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改變世界。當慷慨成為基本的社會資本,我們就能從更寬廣的角度、更多元的觀點來看待事情。

 

前言

我是誰,我又怎樣定義我自己?──因為鍵結,你我都不是情感的孤島

  我們感覺走到了某些事情的盡頭。二○○○年開始,各式各樣的評論者試著想弄清楚,當代不斷困擾我們的危機究竟有何集體意義:包括金融危機、恐怖主義危機、主權債務危機、氣候變遷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生態危機、人為災害等等。

  「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正在倒塌。」二○○八年九月在雷曼兄弟倒閉而摩根史坦利恐將跟進之時,華爾街經紀人對記者這麼說。這是「我們所知資本主義的末日」,《華氏九一一》的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在美國汽車業巨人福特和通用汽車申請破產保護時如此斷言。這是我們對石化燃料仰賴的末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談及「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爆炸事件時表示。這是自然末日,麥肯比(Bill McKibben)在同名的書中寫道。這是石油末日,專欄作家羅伯茲(Paul Roberts)在同名的書中同樣寫道。

  因為石油末日,糧食末日也不遠了,羅伯茲在接下來的書中如此斷言。對那些慣用馬雅長曆法思考的人來說,二一二年具有啟示意義,這一年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一個人類的關卡,要如何度過?

  然而,我們在許多方面所面對的危機,卻是更深層問題的徵候,有著比單一災難事件更大的潛在惡果:我們對自我的定義,與真實本質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數百年來,我們違背天性,忽視必要的聯繫,並將自己與世界一分為二。我們走到了這個緊要關頭,不能再根據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過下去。

  以往關於「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的種種說法,都即將結束,而在這個結束的謊言底下,有一條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在本書中,我擔負著無畏的使命:要徹底改變我們如何真正活出自我的方式。這本書中,將會一一改寫你曾聽過、甚至學過的,關於「你是誰」的科學敘述,因為目前的說法將我們化約成平凡無奇的最小公分母。而此時,你正違背你真正的本性在生活。我希望幫你重拾與生俱來的權利,它受到的破壞不僅來自現代社會,更根本的是來自現代科學。我想要喚醒你認識自己究竟是誰,回歸真實的自我。

  此刻,我們故事中的英雄準備要對抗一切。

  因為生存競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生命旅程就是一場接一場的競賽。因此,我們時時警戒,準備和擋在路上的各種怪獸搏鬥──在家中、在職場、在親朋好友之中。不管生活過得有多幸福快樂,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時刻準備著要與世界對抗,碰到的每個人都是一場競爭:想奪取我們工作及晉升機會的同事、拉高分數曲線讓我們評等降低的同學、占著我們地鐵位子不放的人、想要敲竹槓的店家、開賓士讓我們的富豪車相形失色的鄰居,或是堅持己見不退讓的另一半。

  對抗世界的這個想法,源自於我們對自我的基本認識:所謂的「我」這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是遺傳密碼的獨特作品,與外界所有事物不相干地活著。

  理性科學造就出孤獨冷漠的人

  關於人類處境最恆久的描述,就是我們獨立存在的這個重要「事實」。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且分離的個體,搬演著屬於個人的劇本,其他生物、行星、甚至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也都是截然不同且完全分離的東西。

  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從兩個個體的結合開始,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從那之後我們就完全要靠自己了。世界是你之外的「其他」,沒有你也照樣無動於衷地運轉著。所以,我們一直都這麼相信,我們的心是完全孤獨地痛苦跳動著。

  強調競爭的個人主義,將生命比喻成一頁英雄奮鬥史,成功克服敵對要素並分享極為有限的資源。因為資源不足,某些人比其他人更適合生存下來,因為他們更能掌握先機與權力。

  眾多勢力──宗教、政治、經濟、科學和哲學──譜寫出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然而,關於宇宙的認識以及「什麼是人」的重要概念,卻由三個革命拍板定案:一個是發生在啟蒙時代的科學革命,以及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兩次工業革命。這些運動大幅改變我們對宇宙的想像,從和諧、良善及互相聯繫的整體,變成彼此為了生存競爭而存在的無關事物的集合體,從而大致建立了高漲的個人主體意識。

  科學革命讓人類朝向原子化看不見的盡頭不斷邁進,因為科學家相信,透過研究宇宙的個別組成就能瞭解全宇宙。

  現代物理學之父牛頓,在一六八七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一書,描述宇宙中所有物質會在三維的時間和幾何空間裡面根據特定規則移動。牛頓運動定律及重力定律,認為宇宙本質上與機器無異,是一個巨大的發條裝置,獨立的零件遵循著可預期的行為。從行星的運動到地球上每個物體,當牛頓定律證明所有物體的軌道幾乎都可簡化成數學方程式時,人類就把世界當成可靠的機械。牛頓定律還證明了每個物體都獨立存在於其他事物之外,自身完整,擁有不變的疆界。「我」這個人結束於皮膚上的毛髮,而毛髮末端才是宇宙其他部分的開始。

  根據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的二元論,人類本質上是與宇宙分離的,主體與客體、心與物、心與身都是獨立存在的,自我意識之外的肉體不過只是一座運轉良好、極為可靠的機器而已。

  世界是一部機器的牛頓式論調,因為機械蒸汽機的到來而更加強化。蒸汽機和機械工具的發展不只改變了糧食、燃料、暖氣、製造業和交通運輸,還深刻地影響到全人類,將人類從自然界裡分離出來。日復一日,生活劃分成有規則的次序,工人成為生產巨輪的另一個小齒輪;時間以小時分鐘為單位來分配,而不是憑藉種植或收成的季節。在工廠工作的絕大多數人不再遵循自然的節律,而是隨著機械的節奏調整生活步調。

  人類擁有自私的基因?

  十九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鋼鐵和石油製造業等現代科技,導致中產階級崛起,為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及個人利益的提升做好準備。蘇格蘭哲學家及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於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被公認是經濟學說的奠基理念,他認為自然的供需及個人私利的競爭創造出了市場「看不見的手」,會自然而然讓社會整體達到最佳效益。亞當.史密斯著名的信念是,我們以這個根本上是自私的天性為第一優先,對他人而言是最好的:「藉由追求自己的利益,(個人)通常比他想要的更能促進社會利益。」

  在目前的世界觀中,最深入人心的科學發現,無疑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天擇)理論。他的代表作品《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的理念,深受牧師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論》的影響及啟發。達爾文的結論是,沒有足夠資源來分配,生命必須透過所謂的「生存競爭」來演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寫道:「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如果超過其可能生存數量時,會在每一種情況下產生生存競爭,不是與相同物種的其他個體,或與不同物種的個體,就是與生活的物理條件。」

  達爾文煞費苦心地解釋他的口頭禪「生存競爭」並非字面上的意義,而是很有彈性地涵蓋了所有事物,從在樹根下尋找水源到一群動物的彼此依賴都包括在內。事實上,「適者生存」一說是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讀過《物種起源》之後所創,在他的勸說下達爾文接受了這個說法,最後在書名後面加了一段副標:物競天擇,適者存活(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馬爾薩斯給了達爾文啟發,用以詮釋繁衍的自然驅動力背後的機制,且無意間讓達爾文解開封印,把人類的經驗套用於全世界:生命即戰爭,個體或族群的興盛必須犧牲另一個。儘管達爾文當初是以開放的態度使用此一說法,但這比喻幾乎馬上就有了更狹窄的意義,為當時所有新興的社會和經濟運動提供科學架構。就算在他生前,關於達爾文研究的後續詮釋也大都著重在資源競爭上面。

  英格蘭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因為熱忱擁護《物種源始》,而有「達爾文鬥牛犬」的稱號,他是達爾文最得力的代言人,將達爾文信仰中弱肉強食的觀點擴大到文化及概念的進化上面,甚至包括人類的思想。赫胥黎相信,人類的天性會將自身利益置於一切事物之上。

  由於通訊及印刷術的大躍進,達爾文的觀點很快就席捲全球。「適者生存」完美地符合了亞當.史斯密在市場上文明競爭的品牌,而在西方資本主義之外,物競天擇的學說也用來說明中國革命和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化以歐洲世系「白化」的正當性。俄裔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用小說當成變相的論戰,稱許我們每人嘗試大口大口地吸入總量有限的氧氣。

  生命是一場競賽的比喻,被廣泛用作現代工業社會的知識產權正當性,認為競爭是社會完美的篩選機制,將經濟、政治、社會上的弱勢與強者區分開來。贏家有權全拿,因為物種全體將會因此而獲利。

  要生存下去,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故事

  最後一個影響如何定義「自我」的科學發現,則發生在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Charles Crick)宣稱破解了「生命的奧祕」,揭開了細胞核中的遺傳編碼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神祕面紗。此後,許多科學家相信,在盤繞的雙螺旋裡面存放著每一個個體一生的藍圖。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配備著整套基因,活出早已預先設定的未來,而我們就像是人質一樣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戲碼上演。正如其他事物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也可以簡化成一道數學方程式。

  現代的達爾文詮釋者稱為「新達爾文主義」,將競爭與鬥爭編進生物學架構的最新理論之中,認為我們所有人為了生存而行為自私;我們的基因、甚至思想,都一心一意地要與其他基因庫和思想競奪掌控權及永續生存權。的確,有些科學家甚至賦予基因掌控生命無所不能的能力,認為身體只是一場大型演化計畫的一個意外副產品。

  現代演化理論已經從自然界裡清除了道德感及善心的殘餘意識,自然界裡沒有合作或夥伴關係,勝者為王。有意義及和諧的整體已被盲目的演化力量所取代,人類不再扮演著有知覺的角色。

  許多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競爭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物衝動,正如求生存的基本衝動一樣都是天生的。一旦不需要再為食物、飲水、居所和伴侶而爭鬥時,理論上,我們就會開始為了更短暫的獎賞而爭奪:權力、地位,以及名聲……

  三百多年來,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述說在冷漠宇宙的孤獨行星上,一個個孤獨的生物為了生存而競爭。現代科學所界定的生命根本上就是弱肉強食、自私且孤單。

  機械宇宙觀和我們對自我「腥牙血爪」的感覺,在在影響了我們的日常意識。現在,我們的生活全都建立在競爭是生存的根本特徵之上;現代生活中的每道配方都是從生命是個人孤獨奮鬥的科學詮釋而來。人人為己的競爭是天性,自由市場內的競爭是追求卓越和繁榮不可少的手段,我們依此觀念建構了整個西方的經濟模型。在人際關係上,我們頌揚個人的快樂和自我表現,而離婚統計數字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教育年輕人與同儕競爭,並想辦法凌駕其上。家家戶戶都有兩輛車子的高級住宅區,永遠不缺的是炫富及踩著別人往上爬的心態。一如伍迪艾倫(Woody Allen)所說,世界是個「大型自助餐館」

  我們社會目前所面臨的許多危機,最後都可歸結到個人主義至上、贏家全拿的錯誤心態,特別是金融機構的越軌行為。不計任何代價,堅持年年有更大更多的獲利,因「安隆風暴」而身陷囹圄的前總裁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曾經不可一世地說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新達爾文主義人士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而且還定期開除績效最差的百分之十員工,以便改善人類總體的「健全」狀態。

  現在社會各處充斥著欺詐行為,全都是因為這種想法而起:近半數的大學生曾經考試作弊;為慈善目的設立的公益機構貪污舞弊;高達四分之三的藥廠雇用公關公司代筆,刻意隱瞞嚴重、甚至會致命的副作用……

  錯誤的世界觀幫極端的反社會行為合理化,危害了無辜的人類,從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大屠殺到二十世紀的優生學,乃至現代的種族淨化和連環殺手。比如美國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少年艾瑞克(Eric Harris)穿著印有「天擇」圖飾的T恤,和迪倫(Dylan Klebolt)拿著丙烷炸彈和汽油彈、自動手槍、半自動卡賓槍,霰彈槍走進科倫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大開殺戒。

  牛頓等科學家的盛行觀點雖然帶來文明生活的技術能力,但二○○八年全球經濟模型的全面崩潰、目前的生態危機、水和糧食短缺的威脅、石油資源的枯竭,全都暴露出這類觀念的極端限制,甚至現在還有可能造成地球物種滅絕,並在個人層次上讓我們許多人覺得空虛無助──完整的人性在我們和世界的日常搏鬥中不斷遭到踐踏。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故事來過日子。

  合作,一個全新的生存法則

  過去十五年,我不斷沉思物理學及其他科學的許多尖端發現,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幡然醒悟時,才驚覺有許多左右我們生存方式的科學理論就像煙一樣消逝得不見蹤影。隨著科學的每個新發現,就有另外一個我們所抱持的自我觀念被徹底推翻。一個全新的科學故事正在許多領域浮現,挑戰牛頓和達爾文的許多基本理論,而其中最根本的錯誤是:生物是為了生存而競爭的孤立個體。

  量子物理學的最新證據提供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宇宙並不是獨立的事物在空間推擠集合而成;所有的物質是以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方式共同存在,而且生物最基本的要素是能量系統,包含與環境之間不斷的資訊傳送。現在我們已能正確認知到,事物並非個別獨立的原子和分子的集合,而是動態多變的一個交換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組成部分不斷與其他事物的組成部分進行交換。

  類似的革命性新發現不限於物理學領域,在生物學和社會學中也有令人驚奇的新發現,顯著地扭轉了我們對生物與環境兩者之間關係的固有看法。尖端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全都找出了證據,以證明個體遠遠沒有我們過去所想的那樣孤獨。在生命最小的粒子之間,在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自己與所接觸的其他人之間,在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鍵結都清楚存在著──這種連結如此完備且顯著,在一件東西的結束與另一件東西的開始之間不再有清楚的劃分。世界的運作不是透過個體的活動,而是它們之間的連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在事物之間看似虛無的空間裡頭。

  生命最重要的面貌不再是孤立,不論只是一個次原子粒子或是一個成熟的生物都一樣。生命就是關係──不可分離、不可簡化的鍵結。連結本身──中間的空間──掌握了所有生物的生命之鑰,而這把鑰匙會通往我們能存活的未來。

  這些發現都說明了,沒有一個東西能自外於宇宙的大網絡,我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從我們身上次原子的分子到整個人,都不可能有什麼東西能夠明確地界定劃分。「個體」只是無數個沒有精確定義組成部分的總和,而我們現在理解這些組成部分每分每秒都在轉移和轉換。在每一方面,所有個體的生命都無法擺脫與其他個體的關聯及鍵合,大自然最基本的推動力量不是版圖的鬥爭,而是恆常不斷且無法壓抑地一股尋求整體的驅動力。

  尖端科學的新啟示,代表從啟蒙時代開始的原子化過程的一次大反轉。這些發現不只關於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也關於我們應當如何真正活出自我。現在我們已經明白,所有的社會創造不是源自於競爭和個人至上主義,這些都與我們最基本的存在背道而馳。合作的夥伴關係(而非支配),才是所有生物構成方式的基礎。然而這也意味著,已開發世界的多數人都無法和真實的本性和諧相處。

  因此,我們需要一套新法則讓我們生存下去。

  生命之舞不是獨舞,而是雙人舞,你以不可化約的鍵結連結所有人。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和世界緊密相連,才能在不同的人生故事裡活得真切。我們需要採納新的定義,找到身而為人的新意義。我們需要用新的雙眼看世界、看宇宙,並試著將這些發現應用於生活的每個層面,也就是再一次做回自己。

  「鍵結」最終目標是指向一個新未來,一個生活方式的新典範,以互惠共生的夥伴關係與連結來代替競爭。希望本書能提供你一個全新觀點,重新審視你在這個世界的位置。請記住,你不是主人,也不是競爭者;你,是合作夥伴。

自序

以更寬廣的全新角度來看世界

  星期六清晨,我站在冷風吹拂的禮堂裡頭,看著女兒為了她的戲劇班年度公演進行彩排。她是個才華洋溢的女演員,試鏡時被選為主要角色,但在排演前幾個星期卻被調換成配角。我一直沒能發現改變的理由──而女兒也拒絕談論──直到她的朋友漏了口風。在新的導演接手後,另一名十三歲的女孩謊稱表演經驗豐富騙過導演,將應該分配給她最好朋友(也就是我女兒)的角色給了她。

  我和當天的一名觀眾(那名女孩的母親)提到這件事,她打斷我並聳聳肩。「嗯,這就是人生啊!」她無所謂地回答:「不是嗎?」

  我大吃一驚,但也不得不承認她說的話不有道理。當然,這就是我們大人為自己設計的人生。在大多數現代先進國家中,競爭一向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經緯。競爭是經濟的發動機,是多數關係的基礎──在商業、在鄰里,甚至包括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在內。畢竟我們的辭典裡就開宗明義地講:情場和戰場,勝者為王,適者生存,贏家全拿。不難想像高度競爭的策略,會悄悄滲入孩子的社會關係裡頭,導致大大小小的越軌行為。

  我開始思考自己周遭的社會互動,大約出現了多少次心理學家所謂的「相對性意識」(relativity awareness)。你有幾個孩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今年出去度假幾次?孩子上哪一所大學?成績如何?換言之,你適合社會金字塔的哪個位置?

  即使我們之中最優秀的人,內心有時也會像電影《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中的華爾街交易員巴特曼(Patrick Bateman)一樣,在看到同事精緻的新名片時忍不住驚訝:「天啊,」他想:「竟然還有浮水印。」

  然而,科學家說競爭是人類天生的基本渴望,對我來說卻毫無意義。我出書談有關於尖端科學和許多學門的最新發現──從神經科學、生物學到量子物理學──深切體認到自然界最基本的驅動力,並非如古典演化論所堅持的競爭,也不是個人主體意識,而是互惠利他的整體意識。我見過大量的新研究證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天生都有不可抑止、尋求與他人連結的衝動,甚至不惜個人代價。

  然而,傳統科學告訴我們,宇宙是個資源有限的地方,居住著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彼此反目,爭奪資源。而以前的我們,全都信以為真,以為生命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對生命的固有觀點,但問問窩在我身旁的狗狗奧利,他肯定不是這麼想。奧利可不曾發生過狗咬狗的醜事,他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人類身上,而對散步時遇上的每隻狗他都一派和善。他經常會在籬笆底下塞根骨頭給隔壁的那頭獅毛犬丁骨;事實上,他還留下最大的那根骨頭給她。奧利和丁骨的關係違反了所有現行生物學關於自私行為的必要描述:因為丁骨已經絕育,討好丁骨並沒有任何遺傳優勢,也沒有傳宗接代的可能性。然而當丁骨來訪時,奧利會突襲我們的大垃圾桶,掏出雞骨頭讓她享用,然後任她暢行無阻地靠近他自己的飼料盆、他的豬耳朵和玩具。丁骨體型較小,奧利和她玩時總會讓她,只為了讓她有興致繼續玩下去。

  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基本的問題:生命就非得這樣弄得你死我活嗎?我們注定要和別人競爭嗎?這真是動物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它是如何變成這樣的?要是我們不這樣做,究竟會怎樣?

  從那次彩排後,我有時不免會如此想:我們撕裂社會契約,同時忘了如何合成一體。在某個環節上,我們忘了該怎麼做。

  生命不必然如此。當我開始撰寫本書,並努力研究生物學、物理學、動物學、心理學、植物學、人類學、天文學、時間生物學以及文化史等許多最新發現時,我心裡越來越清楚,我們選擇前往的人生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冀望。我發現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大大不相同,他們擁有的世界觀更貼近新科學的發現。這些文化想像的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這個中心理念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他們相信自己是所有生命關係中的一環,甚至包括全宇宙。我們看見的是事物本身,而他們看見的是事物之間的膠結--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的那個東西。這些文化的根本不是個體,而是個體之間的關係,那是他們眼中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他們瞭解人性的本質是交融,並因此活得更幸福,較低的離婚率、較少的問題兒童、較低的犯罪和暴力,以及更強大的社群。

  他們選擇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更真切的方式--我相信這是你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帶入了另一個故事--我們是誰以及為何在這裡的另一種世界觀,超越我們文化所信奉的,特別是我們目前的科學。

  我寫這本書是要證明,我們是依據過時的一套規則在運作。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關於「我們是誰」,答案已經徹底改寫,而且為了生存,我們也要隨之改變。現在,競爭的衝動讓我們的自我定義產生偏差,這些相同的心態產生了生命的暗流,導致一個接著一個的巨大全球危機,正威脅著毀滅我們。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修復整體性的關係,就能開始療癒我們的世界。

  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讓你更敦親睦鄰,能讓你修復一些人際關係,因為不斷的較量和巧取豪奪,這些角色本來就不在我們的人生劇本裡面。

  我還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本為社會主義說項的書,也不是一個新的經濟模型或政治模式。我樂於享受民主自由,我認為你也一樣。此外,書中的想法不是要輕慢科學專業或科學的偉大發現,比如牛頓或達爾文的理論。我明顯不是個創世論者。然而所謂科學,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發現過程,沒有一位科學家能夠寫出真正的最後結局。永遠都有新發現,永遠都有舊篇章需要修改。而目前,我們正處於認識自我及認識世界的一次大修正之中,許多我們一直以來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包括原始的演化論),正在因揭露世界本質的資訊越來越多而逐漸改善。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你能以全新方式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世界,用新方式與其他人連結,灌輸自己新的社群意識。我希望本書能給你一個全新又可靠的目標──比羨慕鄰居浮水印的那張名片更好的東西。

  我打算證明給你看,生活在整體之中有多麼容易,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徹底改革你的生活,以及你周圍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不必然如此,就從今天起。

 

第五章 拉起天線,我們都是發射體(摘錄)
──
只有在我們和外面所有事物一起連結時,我們才是我們。

連結意志:生命的根本動力
大家都如此告訴我們:我們最重要的動力是不計任何代價地生存。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提出:所有人類動機的驅動力是「權力意志」,他認為這比生存意志更加基本,也是將宇宙所有事物結合在一起最基本的力量。

不過最近科學證明,更基本的是我們對關係的渴求。生命的根本衝動並非是權力意志,而是連結意志。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總是要和他人連結,從個體原子化走向團體的整體化。人類天性的最根本特質,是深層連結而非競爭:我們不會想要孤獨生活和自私地存活。人類存活需要合作關係,當我們孤立於他人或連結感之外,會經歷到最大的精神壓力和最嚴重的疾病。所有生命的根本動力與其說是權力意志,不如說是連結意志。

在任一個社會中,這個尋求連結的衝動有以下四個特徵:歸屬的需求、同意的需求、給予(付出)的需求,以及輪換的需求。這些衝動深植在我們的基礎生物學中,不只顯現在我們與最親近的人之間的連結,也包括我們所接觸的所有人之間的那些連結。

這些需求中最根本的是歸屬感。人類是徹頭徹尾的部族;我們在所屬的小團體中感覺最舒適,我們是其中的一員。的確,歸屬的需求是這麼基本,因此放逐是人類最難以承受的處境。前門諾會信徒貝爾(Robert L Bear)形容阿米緒人「避世」的做法是「活地獄」。英國寄宿學校的少女用「不語」(沒有人跟她們說話)方式來放逐太過傲慢的朋友,做為回到行列的終極懲罰。澳洲原住民瞭解放逐或避世具有強大到危及性命的力量,因此通常會保留給最極端的案例。這種人類最原始的渴求──不要區隔,只要融入,特別是和我們周遭的人──可能對我們的存在如此要緊,沒能滿足的話會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自殺與個人的連結失敗有關

十九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迷於一個奇特的謎題:為什麼某些社群的自殺率比其他社群高?涂爾幹是猶太人,是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學者,研究的主題是社會在面對種族差異日增和宗教式微的時候,是否能維持強固和完整。涂爾幹率先提出「社會整合」這個術語,甚至在社會學草創的那些日子,他就瞭解到社會結構可對個人施加強大的力量。他特別感興趣的是社會與個人衝突的情況,以及這如何誘使人們自己終結生命,而他將這個獨特魅力的主題變成自殺的一個經典研究。

即便是今天,仍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認為自殺是私事,他們假設因為個人因素而自我了斷,與所生活的社會毫無關聯。事實上,在涂爾幹提出理論之後多數針對自殺所做的研究,還是著重在個人動機。在涂爾幹的研究成果中,不意外地,他發現相較於結婚或有小孩的人,缺乏強烈依附的人──沒有小孩、單身、鰥寡、離婚──自殺率較高,這不足為奇,因為一般認為如果有心愛的人,就會為了那個人而活。

倒是令人驚訝的是,天主教和猶太教徒的自殺統計相對於新教徒來說,則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新教徒自殺件數,遠比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來得多。部分原因可用天主教信仰嚴禁自殺來解釋,天主教義認為自殺是無可寬恕的罪,打入地獄不得翻身。

然而,這個因素要打點折扣,因為猶太教徒也出現同樣低的自殺率。涂爾幹推斷,原因應該與天主教和猶太教社會有較強的社會依附和控制有關,因為大體上,天主教地區和猶太教社群會保持較強的家庭和社會約束。

他的論點有不符之處:加拿大魁北克是天主教盛行的地區,自殺率卻異常地高,特別是年輕族群。但是,涂爾幹認為這與共同宗教崩潰有關。最後他終於瞭解,自殺是社會契約斷絕的極端反應。因為人們需要強烈依附於所屬的團體,那些選擇自殺的人,是因為某種原因無法融入社會才不得不這麼做。涂爾幹提出,自殺的痛苦來自「過度個別化」。換句話說,人們會自殺是因為感到被遺忘,而且無從適應,這是難以承受的一件事。三思而行的自殺可以想成是:告別殘酷的世界。

就算是涂爾幹這個最初的簡略研究,也意識到個人自殺的解答在於修補個人和社會的關係,而不是個人本身。涂爾幹的先見之明到二○○九年獲得驗證,舊金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瑪麗.達利(Mary Daly)、丹尼爾.威爾森(Daniel Wilson)與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諾曼.強生(Norman Johnson)合作,檢視美國的自殺死亡案例,看看是否和所得有關。他們最初的假設是:在美國任一地區,收入所得的金字塔底層會找到自殺群聚。

乍看之下,收入越少似乎越可能自殺。不過更仔細分析,證明這個結論太過草率。的確,所得等級最低的個人,在一九九年家庭所得低於二萬美元(相當於二○○六年的三萬一千美元)的人,比起所得超過六萬美元的人更有可能去自殺。但是對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人,本身所得對自殺風險並沒有明顯的影響。個人所得只有在與當地所得等級比較時,才有影響。

不巧的是,美國最富有的地區,自殺的風險也最高。

達利、威爾森和強生接著審視這是否和生活成本高、房價高、出租和購買的差異、整個州的生活成本、自殺報導偏見或甚至緊急醫療照顧不易取得等因素有關。但以上因素,似乎都和自殺風險無關。最後證明,與自殺有關的一個因素是:拿本身所得去跟周遭其他人比較。你四周的人越富有,你可能就越難過。

說得白一點,你的鄰居比你多賺一萬美元,你的自殺機率就會增加七.五%。

這個研究小組推斷,跟別人比闊的簡單欲望是自我傷害的最可能因素。而且基準越高(也就是鄰居越富有),居民就更可能發現自己達不到標準而自殺。

所得忌妒的現象,在歐洲也不遑多讓。巴黎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克拉克(Andrew Clark)和塞尼克(Claudia Senik)指出歐洲人也不斷地和四周的每個人比較,並根據他們所在的社會經濟層級自我評判。歐洲社會調查的研究專案,徵詢來自二十三個國家的三萬四千人,克拉克和塞尼克發現有四分之三的受試者認為把自己的收入和別人做比較是很重要的事情。

然而,他們越是這樣做,就越不快樂。

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對問題的回應來評定幸福等級,問題包括是否生活得舒適、感覺是否樂觀、最近是否抑鬱寡歡,以及是否滿意目前的生活。克拉克和塞尼克得出另一個重大的發現:受試者心中存在著關於各類人的排名比較,而這種比較對他們的傷害最深。

對整體幸福感傷害最小的是同事之間的比較,而家庭成員的所得忌妒傷害要大得多。不過,毒害最大的是最親密朋友之間的比較,傷害程度甚至兩倍於同事間的比較。

達利及歐洲社會調查這兩項研究,有另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以科學驗證一件眾所皆知的事──金錢買不到幸福,即使在財務上集體改善,或生活水準全面提升,似乎也和滿足感無關。

反過來說,某些自認幸福的人也和任何客觀基準沒有直接關聯,比如地區的人均所得,或甚至是個人基準(對你應該賺多少錢的期望)。這在心理學的研究稱為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意味著成功沒有客觀的標準,只有個人標準──我們對自己的期望,以及最親近的人對我們的期望。現代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炫耀式的成就來定義成功,以你鄰居財產的形式為尺度,不時拿他的錢財、地位,甚至孩子,來跟你比較。

這表示我們最深切的需求是歸屬於社群,且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計一切代價避免成為金融棄兒。我們對連結的嚮往極為強大,我們與團體之間的這個鍵結品質是健康最重要的關鍵。

流行病學與社群關係研究
一九五五年,耶魯大學的年輕社會學研究員塞姆(Len Syme)做出後來被認為是幼稚鹵莽的決定,一個不論在社會學或醫學上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健康社會學的研究。塞姆懷疑社會因素對某些疾病有影響,例如心臟病、癌症或關節炎,當時相信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飲食或環境因素所致。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力促他重新考慮:這個主題在社會學或醫學中沒有文獻可參考,而且十之八九絕對不會有。然而,帶著反抗權威的安靜決心,塞姆堅持初衷,最後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衛生部找到工作的社會學家。一個夠奇怪的工作,他的上司完全不知道要給他什麼頭銜。

一開始,塞姆試著檢視美國各州心血管疾病比率的變化原因,在一無所獲後,他放棄在研究所學到的統計工具,開始進行被科學家輕蔑為「刺探」的手法──耙梳資料以找出假說。對他這個例子來說,就是尋找心臟病患者和沒有心臟病的人之間可能的社會條件差異。

一開始,塞姆把他的發現命名為「文化移動」(culturally mobile──那些人都曾經過地理上的遷移,從一個社會文化前往相當不同的文化,特別是從農場到白領城市工作──接著得到心臟病。這項連結普遍存在,即使當他已消除其他因素也一樣,像是抽菸、血壓和其他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社會流動──搬出你所屬的圈子且不再歸屬──會讓你生病。

塞姆曾將他的發現拿給一屋子世界一流的心血管流行病學家看,他們全不假思索地駁回。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建立了第一個流行病學部門,塞姆在柏克萊公共衛生學院取得教授職位,是第一個取得這個位置的社會學家。然後他與另一位柏克萊教授史塔隆斯(Reuell Stallones)合作,移居夏威夷和加州的日本人成為用來檢驗他的遷移假說的完美族群。

流行病學的學生對日本這個民族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是如此顯而易見的弔詭:在世界上有最低的心臟病比例,但事實上抽菸人口隨處可見,而這通常是心臟病最大的危險因素之一。日本的長壽統計數字,擾亂了我們所有關於長壽和健康生活的期望。日本有世界人數最多的百歲人瑞:約有一萬六千人活到一百歲,其中有許多人抽菸。

流行病學家發現移民社會特別具有啟發性,因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檢視特殊社群如何面對社會、文化或飲食劇變的機會。塞姆和史特隆斯在一萬兩千名日本男性中檢驗心臟病風險、飲食因子以及任何社會變化,並將之劃分成三組:一組是留在日本的人,另外兩組是已經移入夏威夷或北加州的人。

讓史特隆斯感興趣的,是日本人是否因為低脂肪飲食而有較低比率的心臟病,而在祖國保持良好低脂肪飲食的日本人在吃了漢堡薯條的典型美國飲食後,心臟病是否會增加。但是塞姆更著迷的是社會因素:轉移國度和文化的紛擾,是否會大到導致心臟病。

結果期望兩頭落空。移居加州的日本男性,得心臟病比率是日本國內男性的五倍,但是移居夏威夷的那一組,得心臟病比例卻介於前兩者之間。如此一來,就意味著單純移居他處不會自動釀成疾病。然而,結果也似乎與常見的心臟病危險因素無關,像是抽菸、高血壓、飲食或膽固醇指數;事實上,研究樣本中的日本人抽菸人口最高,但是心臟病比例最低。

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得出的結果也似乎和飲食轉變無關。不論日本人吃什麼──豆腐、壽司或麥香堡──對罹患心臟病的傾向並無影響。

為了想要弄清楚這些結果,塞姆徵召了他的研究生馬穆(Michael Marmot)深入鑽研資料。馬穆的發現最後寫成了一篇博士論文,驗證並擴充了塞姆的假說:飲食習慣的轉變就心臟病而言並無差別,但移民為自己移殖了一個日本式的社會。塞姆和馬穆依據保留傳統日本文化的程度,將移民樣本人口進行分類,其中就包括社會聯繫一項。採納美國生活方式的日本男性,心臟病比例增加,而保留傳統文化的那些人,心臟病比例最低。

最傳統的日裔美國人團體,其心臟病發的比例就和待在日本國內的同胞一樣低,雖然他們採行西方的生活方式,會讓心臟病發生率增加三到五倍。這些差異不能計入在一般的危險因素(比如飲食)中。不論是否抽菸或是否罹患高血壓,有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的人可以免於心臟病威脅。

這些結果讓塞姆十分激動,他決定到日本去找出這個對健康不可或缺、但至今仍不可知的因素。他訪談了許多日本人,想找出最能區分美國和日本社會結構的單一因素。他重複訪談之後,發現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差異是:美國人是孤獨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美國人甚至都單獨上街。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南部的人,一直維持著關係緊密的社群,彼此支持,這甚至成為一種企業文化。成為公司員工和嫁入一個家庭,並沒什麼不同,到一九九年代日本嚴重經濟衰退之前,這是一輩子的關係。

塞姆回到加州後,又徵召了另一名研究生伯克曼(Lisa Berkman),要她檢驗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在預防心臟病的重要性。伯克曼從阿拉米達郡(Alameda County)人口實驗室多到驚人的九年統計資料中,費力地梳理整個郡裡多數居民的健康統計。最後,她出示了一個結果:那些感到寂寞和社會孤立的人,可能死於心臟病和其他原因的比率,較其他有更強連結感的人高出二至三倍。其結果,與高膽固醇或高血壓、吸菸和家族病史等危險因素無關。伯克曼非常想知道生物體對壓力的回應,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打或跑」機制,在有同伴、相信有人伸出援手,甚至光是想到援助的時候都受到了壓抑。就算與寵物的連結,也發揮了保護作用:有寵物的老人,血壓低於沒養寵物的老人。

塞姆的早期研究衍生出許多長期的人口研究,其中包括在賓州羅塞托(Roseto)長壽村所進行的一項「團結效應對健康之影響」的經典研究。沃爾夫(Stewart Wolf)偶然間聽某個醫生同業說,羅塞托村幾乎沒有人有心臟病,而讓他和同事布魯恩(John G. Bruhn)開始了一項長達三十年的研究,比較這個小村鎮和鄰近地區的社會與飲食條件。

沃爾夫和布魯恩發現,羅塞托的居民患心臟病比率是周圍城鎮的一半,乍看之下,對於他們健康良好,並沒有足以適用的醫學解釋。羅塞托人是從義大利的同名城鎮移植過來、一個約有二千名義大利人口的隔絕小村鎮。在他們移民到美國之初,幾乎不講英文,而且鎮上甚至多年都沒有一間真正的天主教堂。他們當工人時,受到已經在此扎根的威爾斯裔美國公民的歧視,被迫到礦場從事危險的工作,而且酬勞也比其他人少。從心臟病標準的危險因子來看,羅塞托居民應該會死上一大票了。村中的男人抽菸人口多、許多人體重超標,因為常用豬油烹調食物。

沃爾夫看出這個小鎮的特殊之處:這是一個高凝聚力的文化社群,在美國幾乎獨一無二。在來自英國的尼斯科(Pasquale de Nisco)神父到後不久,這個小鎮漸漸繁榮了起來。在神父不斷鼓勵下,羅塞托人用花卉裝飾城鎮,組成羅塞托樂隊,蓬勃的社團一個接著一個創立:從不分年齡的宗教團體到數不盡的民間社團。

一個世代後,城鎮的凝聚力日漸瓦解;年輕人失去了社群感,不久就像是一個尋常的美國城鎮,出現了一群講排場、比闊氣的孤立個體。到了一九六年代,羅塞托開始有人需要領取社會福利金度日。同時,心臟病比例也快速趕上全國平均值。第一批領取社會福利金的居民中,有人向沃爾夫抱怨:「你不懂,醫生。事情全走樣了,大家都無所謂。」

沃爾夫和布魯恩在比較內華達、猶他兩州的心臟病統計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這兩個鄰近的州,種族組成類似,也有相似的高等教育統計數字。然而,因心臟病死亡的統計數字則天差地別,內華達州是美國心臟病死亡率最高的州之一,而猶他州則是殿底。起初這看起來並不合理:內華達州的居民理應更健康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錢,平均家庭收入比猶他州高一五%到二%。

沃爾夫和布魯恩在深入觀察後,發現兩州的主要差異在於社會結構的穩定程度:猶他州以緊密家庭為主,相較之下,內華達州的家庭破碎和功能失調的程度較高。研究人員推斷社會結構變弱,是造成內華達州有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塞姆推斷一個人周遭地理聚落的連結品質,是健康和疾病最有力的預報器。就算面對危難困境,凝聚力強的團體鍵結對任何危險因子幾乎都有保護作用,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遷徙、流離、貧困、不良飲食,甚至酒精。當地的原生文化研究,也證明了強力的社會聯繫具有緩衝作用,可抵擋其他被視為高危險的因子,例如外國食物或甚至外國宗教活動。例如,一群研究人員研究所羅門群島的原住民族群,發現他們在採取西方食物和宗教活動之後,也沒有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或高血壓。這讓研究人員困惑不解,直到發現有個領域維持不變:社會聯繫和家庭內部的角色。

惠頓(Paul Whelton)博士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國彝族時,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務農維生的彝族身形苗條,主食是米飯、全穀和蔬菜,還有一點點肉類。相較於城市的漢民族,彝族極少有心臟病,膽固醇的指數也低。然而,當他們的族人遷居到城市時,血壓明顯上升,情況與漢人越來越像。

由鄉村到城市,這種生活型態的轉變,其中最有趣的發現是飲酒的影響。彝族喜歡喝自釀的酒,在他們的居住地,喝酒對健康沒有明顯影響。然而,等他們搬到城市,疏遠了以往的社會支持後,高血壓案例就急遽上升,同樣是喝酒,反應卻不一樣。彝族遷居城市還是維持著同樣的飲食,但生活形態的改變及社群移位,都對健康有破壞性的影響。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月26日專訪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的作者 王崇禮

晚上10 點   直接線上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不會問事,再厲害的神明也沒辦法告訴你答案

 

  王.jpg

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不會問事,再厲害的神明也沒辦法告訴你答案

一個喝過洋墨水的大博士、一位在大學裡教書的教授,用他擔任15年神明助手的親身經驗,教你與神明溝通,最正確、最有效、最神準的問法!

  長庚醫院物理治療師 沈佳蓉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 曾宗德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助理教授 陳冠伶
  師事務所行政助理 程璽亦

  -強力推薦-

  台灣第一本問事使用手冊
  首創問事流程圖,一目瞭然,一問就靈!
  一個頭兩個大,人生找不到方向?
  你還有另一種好選擇,
  自助天助,一半靠人,一半靠神,
  教你正確用筊問神,搞定人生大小事!

  「吃人不吐骨頭的老闆,我要跟他分手!」、「小三out!真愛在哪裡?」、「我想做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什麼遍尋名醫也治不好我的大小毛病?」、「大學、科系百百款,選哪個才對?」、「考來考去總是考不上,怎麼會這樣!」就是遇到問題或有困難,才會想找神明,但你總是既期待又怕被「神棍」? 看懂這本書,學會如何跟神問問題,正確求助宗教不受騙!

  流傳1000年的擲筊文化,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問神嗎?
  學測剛考完,就問神明:「學測考得怎麼樣?可不可以考到理想的學校?」
  想考公職,卻不知道考哪類比較有勝算,直接問:「要考什麼?」
  想換工作,就問:「目前這家公司,我還要不要繼續待下去?」
  父母親在孩子跟對方交往很久、論及婚嫁時,跑去算命或問神:「兩人合不合適?」
  身體怪怪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跑去廟裡問:「是不是卡陰了?」
  以上這些都錯!錯!錯!
  問錯問題,就不要怪神明給的答案不夠準!

  《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教你在做決定的關鍵時刻,如何透過擲筊、正確提問來請教神明,解答心中的疑惑;書中忠實記錄作者十五年來於宮廟協助問事的過程和經驗分享,扭轉一般人對擲筊的刻版印象或錯誤態度,並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流傳千年的傳統智慧,搞懂你內心的真正想法,進而做出正確的決定,改變命運、幸福人生!

  書中以25個真實案例,帶出一般民眾最想知道的人生5大議題──「身體」、「婚姻」、「事業」、「考試」、「學業」的問事方法,該問什麼樣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問!鉅細靡遺,簡單明瞭。加上首創「問事流程圖」,一步一步照著做,包你得心又應手!

  *抽籤不是你想抽就可以抽……
  *一直擲不到三個聖筊怎麼辦?
  *直接請神明幫忙找工作竟然是大錯誤!?
  *問感情姻緣時,男女交往時間長或短,提問方向也不同……
  *不管有什麼問題,神明說好就一切都安啦?
  *花錢真的就消災?
  *人生不順遂,都是前世的冤親債主來討債,無法解決?
  *沒有工作,求神明保佑就成了?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的人問,神明解答會不同?
  *抽到下下籤,一輩子沒搞頭?
  *天機不可洩漏!得到神明的指示,偷偷執行,愈隱祕、愈少人知道愈好?

  正向的道教,不是騙財騙色的神祕學,有根據、有方法,沒有不合理的要求,絕非信口瞎掰!問神也是一門富含邏輯的學問,跟著《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學習思考、培養判斷力、了解自己的缺點、改善不良習氣──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擲筊、問事的祕笈,也是一部教你正確思考人生的好書!

  30個關於宗教、問神、擲筊的疑惑,詳盡解答,茅塞頓開,
  不可思議!原來擲筊也可以這麼科學!

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不會問事,再厲害的神明也沒辦法告訴你答案

本書特色

 

  ◎5大人生課題+問事流程圖,對號入座,擲筊超簡單!首創圖解法,照著步驟走,答案自然浮現不混亂。

  ◎25個真實案例+12個小叮嚀+7個重要觀念+10個常見問題Q&A,教讀者認識宗教、破除迷思、糾正錯誤想法、擁有正確的問事觀念。

  ◎成功擲筊小祕訣+正確抽籤詩步驟,簡單易懂,各大廟宇問事非難事。

作者簡介

王崇禮

  ◆美國明尼蘇達聖瑪莉大學教育行政博士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暨行銷管理系助理教授

  曾經是基督教徒,原先非常「鐵齒」,因為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遭遇,而與道教有所接觸。

  2001年1月5日正式出國留學攻讀碩士,2006年拿到博士學位,最後於2007年回台灣。留美歸國後,白天在大學教書,晚上搖身一變,成為神明助手。跟隨吳師父幫人問事至今已達十五年。

  著有:《神啊!?到底在幫我什麼?》。

王博士的這本《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可以說是全國第一本非常仔細且有條理的教我們如何問神明問題的書籍,我相信讀者閱讀此書後,對於道教用擲筊來問神明問題會有更深入地瞭解,有助於讓自己有個提問方向,再加上正確使用擲筊的方法,爾後如果遇到問題,我們也可以自己跟神明諮詢,避免遇到問題後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以至於被有心人士或神棍之流所制約,不僅勞神又傷財,而問題卻又依然存在。如果您閱讀了此書,不管遇到人生什麼問題,恭喜您,可以試試跟祂展開另類的溝通了!──沈佳蓉,高雄長庚運動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

  這本書《神阿!我要怎麼問?問題?》告訴我們除了靠乩童或靈媒之外,更可以自己之智慧和神溝通;內容主要是言及如何利用擲筊的方法向神問問題,才會獲得神的回答,並且針對人們常問的幾個問題如身體、婚姻、事業、考試及學業等等問題作詳細剖述該如何問題,才會獲得神的意旨,閱讀本書之人,必能從中獲益。──曾宗德教授,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

  說到這本《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的書名取的真好,多數的臺灣人分不清楚道教中種種儀式所代表的意義,更不用談和神明請示問題。這本書就教大家如何以「擲筊」的方式作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這是一種最傳統的問神方式,它可流傳千年必有道理──「擲筊」可以算是比較沒有人為操控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說,人們比較不易去懷疑得到的結果到底是「人」講的還是「神」講的,「擲筊」結果就會是明確的答案。書中針對人生五大問題:「身體」、「婚姻」、「事業」、「考試」、「學業」,有詳細的解說,以真實的案例再運用寫故事的筆觸,讓原本似懂非懂的傳統宗教禮俗透過這本書獲得解答。──陳冠伶,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助理教授

  閱讀本書後,我相信社會大眾可以了解以擲筊方式問神明問題,必須要有一定宗旨與原則以及嚴謹的問法流程,從中找出問題癥結、解決方法、解決流程,絕不會根據以往經驗,或以當事人的話順藤摸瓜,評斷你該怎麼做。這種公正、嚴謹、安全的宗教信仰原則與宗旨,我深感認同……我相信還有許多人對如何問神這方面仍然很陌生。我非常慶幸王教授出版全國第一本《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一書,我相信此書不僅可以教導社會大眾如何問神明問題,進而自渡而後渡人,更可以一掃世人對道教長久以來的負面觀感。──程璽亦,律師事務所行政助理

 

推薦序
第一本有條理教我們如何問神的祕笈-高雄長庚醫運動醫學中心院物理治療師沈佳蓉
以自己之智慧和神溝通─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
正確的信仰是穩定情緒和目標的指南─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助理教授陳冠伶
一掃世人對道教長久以來的負面觀感─律師事務所行政助理程璽亦
引言─跳Tone人生:白天是大學教授,晚上當神明助手
序言─如何用擲筊方式問神明問題
給讀者的話─這不僅是本宗教教材,更是有關人生哲學的書
潛在教育─如何閱讀本書
「法無定法」,一定要學會變化
「神明若沒有任何指示,一定有其他原因」的含意
解決方法因「人」而異
有福讓神助,無福讓神誤──莫強求

第1部擲筊前你一定要先懂的事

壹擲筊的意義與觀念
先釐清這個問題──該問神,還是不該問神
到底是神意?還是人意?
擲筊前,心中要設計好問題──先有選擇目標
*成功擲筊小祕訣

貳關於籤詩
籤詩是用來補充擲筊時神明無法表達的話
抽籤詩的注意事項──君子問凶不問吉
如何抽籤詩──要先問神明是否賜籤詩
*正確抽籤詩的步驟

第2部問對問題擲筊不困難

參怎麼問身體的問題
信而不迷才是正道
假病(欠點)的問法
【外方(無主孤魂)─祖先─神位─風水─住宅】
真病(無欠點)的問法
【同樣的問題不要重複問─真病問法方向:貴人方位、醫院、醫生、痛運】
*「身體事件問法」流程圖

肆怎麼問婚姻的問題
目前未婚但已有交往對象的問法
【問剛認識對象──是不是正緣,是否真的有夫妻命─問認識很久的對象──自己有何缺點和需改進之處】
目前未婚也沒有交往對象的問法
【問姻緣的時機──錯愛:愛上不該愛的人】
目前已結婚的問法
【外遇──問這種情況何時結束─夫妻感情失和】
*「婚姻事件問法」流程圖

伍怎麼問事業的問題
目前有工作的問法
【「神五分,人五分」的道理】
經營生意方面的問法
【先決定未來方向→地點的選擇→開幕日期與時辰的選定─不能只靠神明】
*「事業事件問法」流程圖

陸怎麼問考試的問題
考試前的問法──到底要考什麼?
考試後的問法──了解沒考上的原因
【是否自己不適合考這種類別的考試─如果確實不適合,要問出自己適合考哪一種類別─還是本身有缺點】
*「考試事件問法」流程圖

柒怎麼問學業的問題
不要問已成事實的問題
學校的問法
科系的問法
*「學業事件問法」流程圖

第3部打破擲筊的迷思

捌關於擲筊的常見Q & A
1筊的用具有限制嗎?用塑膠的或是銅板代替可以嗎?
2點香向神明報完自己的基本資料和想問的問題後,要等幾分鐘才可以跟神明要答案呢?香客眾多的廟宇是否要等更久呢?
3聖筊、陰筊、笑筊、立筊各代表什麼意義?
4雖說「也要神,也要人」強調在問事者與神明間的中間人很重要,但我們問神明時,一定要通過中間人,才有辦法問出準確的答案嗎?
5自己在家中,也可以隨時請示祖先,擲筊問祖先問題嗎?
6同一個問題也許各個神明給的答案不同,神明是否也有分能力高低呢?
7一定要問與自己相關的問題嗎?可否問有關他人的問題,如暗戀對象?或可以問刑事案件、國際局勢、全球股災之類的問題嗎?
8去什麼宮廟都可以擲筊問事嗎?神明有自己的專門領域嗎(如問工作找關公、問感情找月老)?
9擲筊問神時需要搭配供品和金紙嗎?有什麼禁忌?
10信奉其他宗教者,也可以到道教宮廟擲筊問神嗎?

玖注意!這樣擲筊觀念不OK!
╳神明回答的答案跟心裡預設的結果不一樣,這個神真不準!
╳身體一不舒服就去問神明。
╳問到神明指示的姻緣時機後就不管、懶得找工作去求神明保佑就對了!
╳與交往很久的另一半口角不斷,到宮廟問彼此是否為對方的正緣。
╳一定要發生男女關係才能解決棘手問題。
╳剛考完試就問神明自己的成績如何。
╳要花錢才能消災。

結語─神明沒有錯,關鍵在於人

序/導讀 如何用擲筊方式問神明問題

  「王老師,乩童或通靈講的話,到底是『神』的意思?還是『人』的意思?要如何 才能分辨得出來?」

  這句話已經有上千人問過我,並且到目前為止,還不斷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

  我的回答是:有真也有假。坦白說,我不敢說全部的乩童或通靈所講的話都是假的;因為我確實見過真正以濟世救人為主要目標的人。相對的,我也遇過假藉神明之意,招搖撞騙的人。所以,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因此,我只能說有真也有假。

  什麼樣的人才會去問神?大多是已經遇到困難,而且自己又不知道怎麼解決,才會去問神。再仔細想一想,一帆風順且目前沒遇到困難的人,可能不太會去問神吧!但是,如果目前已有困難了,不知該如何是好,想要去問神,心中卻又有些質疑或者害怕會不會被神棍所騙;更擔心問出來的答案,到底是「神意」,還是「人意」。可是問題總要解決,不解決又不行,那怎麼辦呢?不用擔心,那我們就來擲筊吧!

  《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這本書可以說是全國第一本教我們怎麼問神明問題的書籍:教導我們問神明應該要怎麼問才正確?問神明的目標是什麼?方向是什麼?合理性又是什麼?讀者只要讀了這本書,我不敢說就已經很會問神了,但起碼可以學會百分之五十問神的基礎觀念。只要我們自己有一半的基礎觀念,要被誤導或被騙的機會,自然降低許多。

  「擲筊」,是一種最傳統問神的方式,也是最沒有人為操控因素存在的方式。所謂人為操控因素的意思就是「大家不易去懷疑這個答案到底是不是『人』自己編造出來的」。因為要連續出現三個筊的機率非常低。「擲筊」的過程一定是比較慢,但得到的答案卻是最讓人信服、最可靠、最讓人有安全感的。

  《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這本書主要是以擲筊的角度書寫;也就是教導大家如何用擲筊方式問神明問題,並且針對人生五大問題著手:「怎麼問身體的問題」、「怎麼問婚姻的問題」、「怎麼問事業的問題」、「怎麼問考試的問題」、「怎麼問學業的問題」。

  跟隨師父問事的這十五年經驗當中,經過我的統計跟歸納,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經問過,也面臨過這人生五大問題。不可否認的,人生的問題很多,無法一一的道明。那就只好先針對最大多數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來說明。希望

藉由《神啊,我要怎麼問?問題?》這本書的問世,來幫助及指引更多在人生旅途中面臨到困境的人

 

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不會問事,再厲害的神明也沒辦法告訴你答案

§內文1

「擲筊」又有人稱作「擲杯」或「博杯」。擲筊是以前所留傳下來的名詞,只是現在的人或許是因應發音的關係,所以就把它寫成擲杯或博杯。然而本書還是會選擇用「擲筊」這個名詞,因為這個名詞比較傳統。

先釐清這個問題——該問神,還是不該問神

◆例1
「你的鴿子無法生蛋,應該去找獸醫或是找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諮詢才對。」


王老師小叮嚀
會來問神明的人通常都是些什麼人?
在人生當中,已經遇到問題或有困難的人,才會來問神。一帆風順且平安無事的人,也許不太會來問神明。


早上的一通電話聲忽然響起,「喂,你們那邊有在問事嗎?……什麼?你們那邊是用擲筊的方式幫我問喔?我以前去別的地方問事,不是以乩童的方式,不然就是採用通靈的方式在問事。根據我的經驗,有些神明講的答案就有點不太準了,更何況你們是用擲筊的方式問事。那問起來會準確嗎?」師父則回答這位先生:「試試看吧!準不準確是由你們講才算數,我自己講不算數。」這位先生又問:「你們那邊是很大間的宮廟嗎?」師父回答這位先生:「小小的一間。」

這位打電話來的先生一聽到我們這樣回答他,瞬時停了幾秒鐘之後,就在電話那一頭告訴我們,以前他問別人同樣的問題,從來沒有人這樣回答他。「今天你們這樣回答,讓我很產生好奇,下定決心去你們那邊一窺究竟。」

早上打完電話之後,就從台中坐高鐵南下高雄。到我們這裡時差不多下午四點多時。一走進來時就表明說自己是早上打電話來的那位先生,從這位先生面相看起來,年紀差不多四十多歲,走進來時一臉愁容滿面,又很落寞。於是我問這位先生,今天來主要是要問什麼事?這位先生就告訴我們,他現階段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職業,目前就是以養鴿子跟賽鴿贏來的獎金為生。

「你們有所不知,我目前已經投入將近三十萬的資本全心全意在培訓我那些鴿子。之前是有贏一些獎金,之後我就把這些獎金再去買一些更高級的品種鴿子回來,打算要配種生出更優良品種的鴿子,再參加一次大型比賽。所以……。」他話說到這就突然打住了,掙扎猶豫了一陣子,最後才講出他心裡面真正想要問的問題。

他說:「我花了三十萬買了優良品種的鴿子,但是這些鴿子竟然一直到現在都還無法生出蛋來,我一直很擔憂會血本無歸。所以今天來主要是想問神明,我的鴿子是不是有問題?不然怎麼都生不出蛋來,或者要如何才能讓鴿子生出蛋來。」

我跟師父一聽完這位先生想要問的問題之後,面面相覷。師父就很認真的跟這位先生說,「你要問的這個問題,其實不應該來問神。你的鴿子無法生蛋應該去找獸醫或是找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諮詢才對。問神明一定要先分清楚什麼事該問,什麼事不該問;如果分不清楚,什麼事都問的話,那自己就會變得很沒有判斷能力,很沒有主張,更會讓人覺得道教是一種很迷信的宗教。如果自己沒有判斷能力,當下你又有所求,也許會造成別人叫你怎麼做你就會跟著怎麼做,結果會受騙就是這樣來的。」這位先生聽完解釋之後,變得有點不好意思,但在心中多少也有所領悟這其中的道理。當然這件事最終我們沒有幫他問,因為這件事根本就不該問神。

一般人不太了解這個癥結,加上心裡面所關心的事遲遲無法達成,才會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去問神。然而重點是,這種問題不應該來問神,事實上神明也不太會回答我們。因此,我們要知道,擲筊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當我們無法做自我判斷

時,這個問題才需要問神明。例如,如果我們人生走到雙岔路,而不知道該往東還是往西時,這時候問神就對了。如果一剛開始就不走,卻要問神該不該走,這樣問神就不對了。

這位先生聽完之後就點點頭的說,「原來是這樣。」不過,他還有一個問題不太了解:「為什麼有些別的地方是以乩童或者通靈的方式在幫信徒問事情,而這裡主要是以擲筊的方式在幫信徒解惑,有什麼差別嗎?意義有不同嗎?是真、是假,要怎麼看?」

師父一聽到他問的問題,笑著回答他:「你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並且,從你問的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得出來,其實你對宗教也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對吧?」這位先生笑著點點頭。

,也希望能導正社會大眾對道教的偏見及負面觀感。

 

到底是神意?還是人意?
師父接著繼續說,其實很多信徒也問過相同的問題;用哪一種方式問會比較好?或者比較準確?其實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有一個重點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在幫我們問事以及幫我們解釋神明意思的那個「人」才是最重要。這個人如果功力深且正派,那他就能夠真正把神明的意思傳達給我們知道。相對的,這個人如果不正派且又一知半解,那我們就要再三思考他解釋出來的答案,是不是神真正所要表達的。這也就是老一輩的人所強調的「也要神,也要人」的意思。換句話說,如果這些正確問神明的觀念都懂了,家中若有神明的話,當然自己也可以在家裡問。

王老師小叮嚀
慎選傳達神意的人
乩童、通靈、擲筊……不管你選擇以什麼方式與神對話,在問事的過程中,協助我們問問題並幫忙解釋神意的那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記得要選擇正派且對此專業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好。一個好的神職人員必須傳達正確的宗教觀念,舉例來說,若信徒因為有身體不適沒有先去看醫生,反而是先問神,最好應該加以勸導。

另外,配合神明在幫人處理事情者,絕不可以加油添醋、自作主張,凡事配合神明指示下進行,才不會耽誤大事。

「至於,剛剛你問的乩童或通靈所講出來的答案,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究竟是人的意思?還是神的意思?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上千人問過我了,但我還是一樣的答案:有真也有假。我們不能一概否認全部都是假的,因為我的確看過真的有正派的人配合神明在濟世救人。同樣地,我也看過不少假藉神明之義騙財騙色的人也有。所以,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因此,我只能做客觀上的回答:有真也有假。」

不過話又說回來,除非是對道教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一般人很難分辨得出來「附身」所講出來的答案到底是「神意」還是「人意」。一般人可以分辨出的也許大概就只剩下他們所講出來的答案,你認不認同而已。不過話又說回來,僅僅用認不認同的角度來判斷「神意」還是「人意」,也還是不夠客觀。因為有時會忠言逆耳。那我們真正遇到問題時又要怎麼辦呢?又該怎麼問呢?不用緊張,那就擲筊吧。

這位先生聽到這裡,有感而發地對我們說,「過去一直以來,我對擲筊的方式,始終沒有多大的信心,甚至還認為乩童或通靈的方式是比擲筊方式還要準確,看來今天這種觀念要改變了。」師父笑著繼續對這位先生說,「『擲筊』,是一種最傳統問神的方式,可以算是比較沒有人為操控的因素存在。所謂人為操控因素的意思就是——大家不易去懷疑這個答案到底是不是『人』自己講的,因為要連續出現三個筊的機率非常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裡的問事原則,首先都是用擲筊的方式幫信徒問事、解決事情;在這問神明的過程當中,是真,是假,正派或不正派,一目了然,絕沒有模糊地帶。」

這位先生聽完之後一直點頭笑著說:「我非常認同你們這裡的做法。不可否認的,『擲筊』過程一定是比較慢,但得到的答案卻是最讓人信服,最可靠,也比較有安全感。我今天遠從台中來算是沒有白跑一趟。雖然今天我的事情並不適合問神明,但我今天不僅學習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問神明,並且也學到在擲筊時,首先必須要有耐心。接下來就是要學會思考,這樣才不會使自己在擲筊時,腦袋一片空白,跪在神明面前而不知所云。」 

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不會問事,再厲害的神明也沒辦法告訴你答案

 

文章標籤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1月12日電台介紹  從無薪假談起  "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新書

晚上10 點   直接線上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

夠.jpg  

 

我們也不能沒有高汀。《紫牛》行銷大師衝著[你]首度寫勵志書,振聾發聵!夠顛覆!

  字字珠璣,撼動讀者:亞馬遜網路書店逾350名讀者如夢初醒,寫評力薦!
  一本讀完後會餘音繞梁的書。讀了,你只能選擇不一樣;讀了,你會記起你曾有的夢想。

  有沒有想過:
  蘋果若沒有賈伯斯,還像蘋果嗎?
  為何眾多名牌精品都「剛好」來自法國呢?

  有沒有準備好:
  未來是個沒有地圖的世界;平庸從此無利可圖!

  抓緊機會,你得趁早脫離「免洗可替換員工」之林,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職場正在快速改變

  聽命行事的白領工作正在消失……這些消失中的工作,跟我們很多人的工作竟然「一模一樣」……總而言之,乖乖上班得不到保障。

  金融海嘯一定會再發生不只一次,公司若要放無薪假、減薪、裁員時,你在安全名單裡嗎?

  昨日的職場鐵則(產出一堆「免洗好替換員工」)
  低頭耕耘、循規蹈矩、準時上班、全力以赴、咬牙苦撐……最後一分耕耘一定會有一分收穫。但不消說,有眼睛的都看得到,這樣的夢已經幻滅了。

  今日和明日的職場黃金律(「關鍵人物」當道)
  讓自己才華洋溢、雍容大器、創意滿盈、睿智敢行、人脈匯集……於是人家想不巴結你都不行。

  停下來認真想一下,你夠關鍵嗎?

  如果你只知道怎麼當個小螺絲釘,很抱歉,那你未來很難混得多好。用下面的問題很快考自己一遍,你就知道自己算不算「不可或缺」。

  曾經讓什麼卡住的東西再度轉動起來嗎?
  曾經慧眼發覺別人找不到的捷徑嗎?
  解決別人丈二金剛不得其解的難題?
  想辦法讓原本停擺的東西重新運作起來?
  跟別人怎麼也找不著的人搭上線?

  一次也好,有嗎?千萬別再幻想「錢多、事少、離家近」…… 如果你的工作內容可以寫成一本手冊,那你還會是公司的寶嗎?

  成為關鍵人物的關鍵思惟

  今天產品要成功,唯一一條路就是要成為大家掛在嘴巴上的風雲產品,但如果是人呢?如何才能讓大家注意到你,你有什麼可以讓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個人的前途完全取決自己的世界觀,因此你要知道:

  一、 如果你一心只想找個平凡穩定的工作,極可能是受到教育、教條洗腦的結果。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是服從、聽話,跟別人一模一樣。(詳見第3章:洗腦的過程)

  二、 追求廉價商品及勞工的工廠就是我們熟知的勞動市場,即使是白領工作,工作內容仍是計畫好的,控制下的,仍是說換就可以換的小螺絲釘。但這個舊世界正在快速瓦解。(詳見第1章:職場的美麗新世界)

  三、 以往,你不是資本家,就是當無產勞工,然而今日的生產工具可能只需一台電腦加網路連線,你有全新的機會,可以改當關鍵人物。你的才華、人脈、特色都可以讓你發光發熱。(詳見第1章:職場的美麗新世界)

  四、 能讓顧客「哇」的公司,裡頭一定有關鍵人物藏身。關鍵人物不會是丟履歷表找工作的人,他的工作內容也無法寫成一本手冊,否則也就不會是公司的寶了。(詳見第4章:成為關鍵人物)

  五、 你可以有機會變成關鍵人物,但首先要克服阻力。人有兩個腦,其中一個叫蜥蜴腦(主宰求生存的本能),喜歡你躲到安全的地方不出來。在你的腦海中拼命指揮,一直給你阻力,讓你氣餒,不敢豁出去,最後一事無成。(詳見第6章:阻力)

  六、 再來你得下定決心選擇自己特有的「超能力」(詳見第9章:做出選擇及10章:人際連結的文化),最好有包括以下七種(詳見第11章:關鍵人物必備的七種能力),才能變得不可或缺:
  1. 扮演組織成員間的獨特介面
  2. 提供獨特的創意
  3. 管理極度複雜的處境或組織
  4. 引領潮流:告訴顧客現在流行什麼
  5. 激發員工士氣
  6. 提供深度的專業知識
  7. 具備獨特的技術或能力

  每天總會有那麼幾個人會去改變一切,而這幾個人,可以是你。

本書特色

  暢銷書作家暨行銷大師高汀第十二本著作,第一本職場勵志書,旨在喚醒你的天才。

  全球最多人關注的商業部落格作家巧妙由商業史、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及職場實務全面精彩剖析,宣告搶當小螺絲釘的鬧劇必須終結了。

  讀這本長銷的暢銷書,效果等同換個腦袋跟上新時代,讓每個人想當獨一無二的職場藝術家。

作者簡介

賽斯.高汀(Seth Godin)

  暢銷作家,著有《紫牛》(Purple Cow)、《願者上鉤》(Permission Marketing)、《行銷人是大騙子》(All Marketers Are Liars)、《低谷》(The Dip)、《肉丸聖代》(Meatball Sundae) 等。高汀也是Squidoo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並且是全球最紅的企業部落格作家。高汀的部落格:www.SethGodin.com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師大英語系畢,師大翻譯研究所口譯組碩士。通過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取得一般文件雙向與逐步口譯證書。曾任中學教師、電視台編譯,現為券商內部譯者。譯作有《誰殺了麥可傑克森》(合譯)、《下一步,我該怎麼走》、《青春就是要跌跤》及《死時誰為你哭泣》(合譯)。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名人及媒體推薦

  謝家華 (Tony Hsieh) Zappos.com執行長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徐光宇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洪小玲 前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Amazon.com全球副總裁
  盧希鵬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趙政岷 時報遊學公司總經理 
  賴祥蔚 臺藝大廣電系教授暨系主任、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未來的職場躍然紙上,未來的世界就是這樣。看看身邊,改變已經清楚可見!

-謝家華 (Tony Hsieh),Zappos.com執行長

  「安穩平庸」不能出類拔萃,想要成為職場上「關鍵人物」,不讓自己在職場上「絕跡」,閱讀本書,正是一條最快速的捷徑!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不論是基層員工或是管理階層都可以成為組織中的關鍵人物,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做個頂尖藝術家。

-徐光宇,統一星巴克總經理

  你將面臨的挑戰不是不斷去找更好的工作或更懂你的老闆,而是得更努力去探索自我,……藝術與熱情的結合可以讓一個平凡人蛻變成關鍵人物。

-洪小玲,前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

  不要再一窩蜂了,因為價值是由機會成本決定的,如果你不容易被取代,你就成為關鍵人物。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這是一個老闆自身難保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你還在為老闆賣命嗎, 醒醒吧上班族!

-趙政岷,時報遊學公司總經理

  想要找到關鍵、成為關鍵,其實一點不難,就是要找回自我,找到「我」之所以為「我」的獨特之處。這是一門藝術,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

-賴祥蔚,臺藝大廣電系系主任

  「高汀的爸媽如果沒把他生出來,我們也得把他變出來──這世界不能沒有他!你手上的這本書引人入勝,簡顯易懂,同時意義深遠。讀這本書,就是拉自己一把,未來你會感謝自己!」

-艾倫.韋伯 (Alan Webber),《志同道合》(Fast Company) 企管雜誌創辦人

兩大權威雜誌齊聲讚美!

  難怪大家要付錢去聽他上課!

-《時代雜誌》(Time)

  每年商管書的作者如過江之鯽,數以千計,但能成為明星,成為A咖去巡迴演講的,少之又少;要能擁有自己的公仔,更是只有高汀一個……高汀集創新與幽默於一身,讓你在笑聲中打破成規!

-《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楔子:你是天才還是庸才?

第1章 職場的美麗新世界:免洗勞工的世紀末來臨
第2章 思索你的選項:你有機會變得「不可或缺」嗎?
第3章 洗腦的過程:我們如何變成聽話的「好」員工?
第4章 成為關鍵人物:當個像「馬蓋先」一樣的員工
第5章 在辦公室的小隔間裡擁抱情感勞動:賣豆腐也需要藝術嗎?
第6章 阻力:恐懼來自生存本能的「蜥蜴腦」
第7章 無條件地付出:最好讓接受禮物的人永遠無以回報
第8章 按圖索驥,談何容易:當個藝術家沒有標準程序
第9章 做出選擇:畫張地圖,帶隊出發
第10章 人際連結的文化:會不會做人有關係
第11章 關鍵人物必備的七種能力:你有這些「超能力」嗎?
第12章 藝術失靈的那一天:繼續付出,總有一天你的禮物會被當成寶
結語:你現在知道你是天才了吧?

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

文章標籤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月13日訪問 找回失落的自己:黃庭禪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作者張慶祥

晚上10點線上收聽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找回失落的自己

176.jpg  

 找回失落的自己

因為張慶祥,張德芬找到心靈追尋的最後一片拼圖

  在新店中嶺山上這一位「終極心靈講師」,
  海峽兩岸的校長、教授、律師、企業老闆以及名人都來跟他學習「黃庭禪」。

  很多人讀了《當下的力量》、《祕密》,以為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但一回到現實,問題卻依然是問題,
  原來只是因為誤會一場。

你是這麼理解這些名詞嗎?

  ◎無念 腦袋空空的,不能有任何想法?

  ◎自在 很輕鬆、很舒適、沒有一點辛苦、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不悅等。追尋可以讓身心感到放鬆舒適的享受。

  ◎活在當下 「專注在目前所做的事中」,吃飯時就專心吃飯、做事時就專心做事,或走路時就專心覺知著走路等等的方法,盡量把注意力轉移到某個目標上,以此來安定自己的心靈。

  ◎心想事成 內心改變之後,很多事情真的會改變。外在的事物能如你所願,只要你努力的想就能達成。

  你知道嗎,上面的解讀通通都是「錯」的;
  因為「望文生義」,所以走錯方向。

  這位心靈終極講師給你前所未聞的解說,有如醍醐灌頂,幫你重新認識32個重要修心的名詞──心法。然後你就知道自己失落已久的內心,原來一直是在那裡。你將能:

  ◎由情緒的奴隸變成情緒的主人。
  ◎由「時時勤拂拭」邁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節省數年、數十年盲目摸索或誤入歧途的寶貴時間。
  ◎改善情緒、增進人緣。
  ◎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了解這一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慶祥

  黃庭禪創辦人。

  民國五十一年出生於新店中嶺山上,自幼慕道。少時好遊於宗派之間叩求人生解脫真理,二十九歲拜入馬祖老師門下習道。

  三十歲為求諸佛安心妙諦,遂潛心研讀三教群經,將主要經典逐條歸類比對,尋找三教群聖千手共指的安心妙義。三十二歲始明三教八萬四千法門,實乃共指同一解脫心法,無二無別。 三十四歲微悟心源,「黃庭」真相若隱若現。正於蒙昧難破之時,因聞馬老師一句「心即是氣」如雷貫耳,頓開茅塞!

  三十九歲本著為往聖繼絕學的理念,奉馬老師之命,帶領志工們胼手胝足開山建設中嶺山禪院,創辦黃庭靜禪研修課程。並於民國九十三年依法立案為『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宣講源自本心清靜的解脫之道。廣渡有緣於煩惱罣礙之中,接引學子於無盡性理之上。

  因有感於當今宗教家守戒勸善者多,而覺悟心源性海者少。遂依三教先聖「直指人心」之真諦,怒螳臂以擋車轍,創辦「黃庭禪」研修課程,並潛心於性理心法之教學,三教經典之翻譯講述以悟群生。

  至今譯有《大學》、《中庸》、《心經》、《清靜經》等書;著有《心即是氣》、《發而中節》、《真修蒐證》、《淨相》系列、《修行原理》等書,及錄製《金剛經》、《心經》、《黃庭禪坐》、《飲食與健康》有聲光碟發行於世。

 找回失落的自己

第一部 失落的內心
無法解決的內心戰役
撲朔迷離的三大困境
內心藏在身體的何處?
破解謎底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 32把鑰匙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1. 無
2. 無念
3. 無對待、無分別取捨
4. 無物
5. 無相
6. 無我
7. 無為
8. 女子無才便是德
9.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1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 君子遠庖廚也
12. 動、靜
13. 入定
14. 開悟、覺悟
15. 格物
16. 性
17. 氣
18. 法
19. 萬法惟心
20. 心無所不在
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22. 敬鬼神而遠之
23. 自在
24. 信我者得永生
25. 當下
26. 臣服
27. 心想事成
28. 祭壇
29. 煩惱即菩提
30. 功德
31. 修行
32. 割不正不食

第三部 10個不可不想的問題

推薦序

我一直在尋找的最後一片拼圖 文◎張德芬

  我當初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大半的原因是由於情緒的困擾。研究、尋覓多年之後,我發現了一般人對待情緒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

  1、否認、迴避、自圓其說(這類人通常比較不會走上自省、內觀的道路,因為理智太強了,可以說服自己);2、發洩、轉移、清除(這類人通常就會走入宗教、靈修的道路,因為他們承認自己情緒的存在,但也逐漸知道以上這些方法都還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這些方法,正是禪宗五祖大弟子神秀說的「時時勤拂拭」,認真的去打掃自己的心房,一有塵垢就立刻清理。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你會很忙碌,而且一段時間以後,你會把抹布一丟,說,「怎麼搞的,灰塵永遠掃不完嗎?我都上了那麼多的課,學了那麼多的東西,讀了那麼多的書,也很認真清掃了,為什麼好像永遠無法從負面情緒中解脫?」

  這是我自己一路走過來的情形。後來,我讀到了《當下的力量》,驚為天書,認為它提供的方法就是究竟根本的方法了。因為,我自己的體驗也是,靈修成長、煩惱解脫的終極大法就是內觀:往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我在以前的部落格文章中都說過好多次了。

  《當下的力量》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臣服,每當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如果我們學會了臣服,情緒上就不至於起太多的波瀾。(光這個功夫,就足夠我們練習好久了。)但是後來,我發現,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夠讓你臣服的,有些事情對我們的衝擊如此大,或是與我們過去的傷口有直接的關係,這時候臣服就不可能了。於是作者說,「如果不能臣服於事件,就臣服於你針對這個事件而起的負面情緒。」我認為這個很有道理,參加克里斯多夫老師工作坊的時候,也印證了這個方法,我也認為,接納當下的情緒,就是我們從情緒當中解脫的究竟根本的方法。

  但是,在實際生活上,大家也知道,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真的對它無能為力。要觀察它,怎麼觀察呢?要接納它,怎麼接納呢?我們當然也用了一些方法,比如說,把呼吸帶到身體不舒服的地方,用呼吸去撫平那個不舒服的感受,或是呼求光和愛來幫助我們接納它,可是,這些方法其實境界也還是在「時時勤拂拭」,不是嗎?所以,這些方法再好,總還是讓我有隔靴搔癢的感受,覺得沒有直搗黃龍!

  直到我學到了黃庭禪,我才知道還有一個究竟根本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脫。前面說的方法,如果當下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還是可以運用。但是我在黃庭禪中學到的,真的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黃庭禪的講師張慶祥,也是有感於自己修行多年,情緒的問題還是無法克服,在遍讀我們老祖宗的經典古書之後,終於發現了各教各派所說的「修心」是什麼意思,而且找出了實際可操作的方法來與大家分享。(大功德啊,老師!)

  張講師發現,每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感受會有不同(有些頭痛、有些人肩膀痛、背痛、這裡緊,那裡緊的),但是在我們胸口正中的那一寸見方之處(也就是中醫的膻中穴、我們常說的心輪),總是有很多的氣血起伏,他對照古籍,最後發現老祖宗稱之為「黃庭」的地方就是動盪我們人心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們煩惱的起源,就在於對自己胸口中央方寸之間的那個氣血的起伏,有了貪嗔分別的心。講師苦口婆心的教導,還有課程中設計的各種活動,都是在讓我們去體察究竟自己負面情緒的本質是什麼,如果看清了它的空性(來來去去,不受我們的控制,而且不具任何實質的意義),那就可以在它升起的時候,與它和諧共處。而講師教導的黃庭禪坐,就是觀照自己的最佳方法。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原來半個鐘頭都坐不住的情況,一下子可以坐一個多小時面不改色。

  走筆至此,讀者應該知道為什麼我認為它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最後一片拼圖吧?講師指出,最終的目的,不是在消弭你的情緒(勤拂拭),而是可以在各種情緒的起伏振盪中,優遊自在的看著它。所以你也許當下是勃然大怒的在罵人,但是心中卻是坦然舒暢的,因為你不害怕內在的熱血沸騰以及胸口激盪的能量,而且你認為在此刻的狀態中,發怒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很多老闆知道這點吧?呵呵),所以你從容地選擇發怒,而不是被心中氣血激盪的不能自已而不得已發怒的。在這裡,你有了選擇,你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再是它的奴隸了。這就是從情緒中解脫了──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與它和平共處,這也是無為的精義所在。

  (本文作者為名身心靈作家,作者網址:www.innerspace.com.cn

要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 文◎李欣頻

  正當我與章成各自閉關寫《2012重生預言》之刻,因為張德芬推薦我一定要參加黃庭禪,所以破例丟下寫到一半的書稿,到新店山上參加三日禪。

  我上過無數的心靈課程,理論也聽很多,但這三天的體驗果然如德芬所說,獨一無二而且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體驗過「實修」、「實戰」,以致於每次從靈修中心回到現實生活,問題依然還是問題。

  首先最震撼的是空氣槍體驗,老師要我們圍成一圈向外,他在圈內走動,拿槍在背後隨機射擊我們,要我們仔細觀察情緒能量的波動、位置、範圍、強度、緊度、溫度、頻率……我腦中馬上浮現的是:哇,這個酷,我在2012書中寫了一堆要覺知、要臨在、要活在當下,現在槍聲就在背後響起,我就來看看自己是否真能做到覺知、臨在、活在當下了。

  果然理論跟實務是兩碼子事,趨近的腳步聲讓我不由得緊張了起來,突來的槍聲也瞬間惹惱了我,但我得如科學家般,確實地觀察並記下這些能量的波動狀態,並練習老師的交代:來吧!我整個胸腔已經提供出來讓所有發生,因為情緒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些能量數字而已,要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

  於是我開始體驗「如琴弦拉高音般、緊度9、溫度8、高低震幅達50公分的多重錐狀體」、「如輻射向外13圈、緊度由9逐漸遞減到2、溫度從7緩慢降到5的漣漪波……」我就像氣象雲圖繪製員般地仔細感受、仔細丈量、仔細描述,以前會綁住我幾月幾年的情緒,現在一經仔細觀察之後,就全然自由地來來去去了。

  我在想,如果書中所提到的2012預言,真的發生在我面前,我真能做到「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嗎?我真能做到「與情緒能量和平共存,不讓情緒影響我、綑綁我」嗎?當我親身實戰練習,我才了悟,原來2012早就發生在過去平常的生活裡了,2012預言的:颶風、洪水、地震、疫情、戰爭……所引發的恐懼,之前多多少少早就讓我經驗無數次了──透過颱風、暴雨淹水、輕中級地震、感冒、受凍、中暑、與人爭吵……,早就給了我練習與恐懼、痛苦、憤怒情緒能量和平共處的機會,只是我都輕忽了。

  當我再回到生活,切切實實觀照自己的每一種情緒,以氣感受能量細微的變化,與之共振共舞,讓情緒能量大幅度地自由流動,不再被困住走不出來,那麼我在面對之後可能的變局,無論再怎麼大,也不過就是能量起伏與來去而已,2012就只是畢業考般的實戰場,一點都不難!

  (本文作者為名作家,著有《誠品副作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2012重生預言》﹝合著﹞等書)

 

內文1(一)
仔細的看看世上的人們,每當他們的內心發生動亂或浮躁的時候,他們都是往內心去尋找失去的安寧與滿足呢?還是急著往外去擺平外在的事事物物呢?答案是……幾乎全部都急著「往外」!因為看起來此刻內心的不安,全都是因為外在某個不如意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這看起來好像很對,但人們忽略了一點,此刻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是發生在你的內在還是外在呢?談到「感覺」,當然是發生在你的身上!而剛剛你說要找回失去那份安寧的感覺,應該往內在還是外在去努力呢?你也是回答「內在」!而當人們感到內心的不安時,他們都往內去安排還是往外呢?此時每個人卻都往外!這便是第一個令人陷入撲朔迷離的地方了!因此這點有必要再加以說明。

很多人以為只要等他們掌握了生活中的每一項元素,就會擁有安寧與滿足,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事情總是層出不窮的,想要「掌控一切」,並不是他們能力所及的。世上沒有任何人能掌控一切,就算世上所有大小戰火都被你熄滅了,大小事件都被你擺平了,你已非常成功了,但只要你內在的動盪與戰爭還在進行,那麼不論你多麼成功,你仍然得不到安寧與滿足,那些外在的成功對你而言,也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因此你要相信,你在身外所追求的一切意義,最後都得在你的「內心」中發生,你所追求的一切安寧與滿足,也要在你的「內心」去感受,否則它根本沒有意義,因此你一生所追求的並不在外!外在有可能是一個可以引起你不安或滿足的媒介,而不是不安或滿足的本身,它只是個會騙走你注意力的幌子而已!因為外境的變化能不能造成不安或滿足,還要看你的「內心」怎麼去感覺,因此外在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反之,若是你的「內心」能存在著安寧、祥和,那麼不論在任何的處境下,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安寧、祥和。這點是所有外在的努力無法比擬的。

(二)
【無對待、無分別取捨】
還記得某次有一個學員拿著一個紅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麼色?」我說:「紅色。」然後他又拿一個黑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麼色?」我說:「黑色。」他歪著眼很樂的說:「老師呀!你還是在分別取捨嘛!黑的本來也不叫黑,紅的本來也不叫紅,這都是人們的分別知見而已!」我說:「是呀!但你怎麼向人說明這兩種顏色呢?」他說:「只能用看的呀!」我說:「那電話中你怎麼說明這兩種顏色的差別呢?」他說:「你又說『這兩種』!你又在自生分別!」

哎!我聽了好傷心,這人怎麼把「不分別取捨」誤會到這種地步呀!他的頭腦已經完全打結了呀!若是這樣的狡辯叫不分別取捨,佛法豈不是與生活完全脫節了嗎!這種無知的不分別取捨,不僅無法讓任何人受益,反而使整個世界錯亂不已!難道這真是佛法的本意嗎?

那麼什麼才是各教經典裡面的「不分別取捨」呢?實際上這個「不分別」指的並非腦中的意識去分別黑白或高下,而是指你「內心」中那個貪嗔好惡的「情緒感受」!雖然腦中的思考也叫「意」(佛家叫第六意識),而內心的情緒感受也叫「意」(佛家叫第七意識──末那識,也就是「黃庭」),這兩者雖然都會發出「意思」,但內心「好惡感受」的情緒力量,可要比腦中的表意識要厲害得多了!

一直以來當腦袋中的表意識與內心的情緒衝突時,常常都是情緒獲勝的,好比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麼事不該做的,但當內心的貪愛化成情緒感受的衝動時,你還是照幹不誤!或是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麼事應該做的,但當內心的厭惡化成情緒感受時,你卻放著它什麼也沒做。這充分的證明,表意識是以內心為主人的,表意識常常是依著內心的好惡知見在跑的,內心好惡的情緒衝動,其力量遠比腦中的意念要大的多。

當然你的表意識偶爾也會獲勝,但那時內心大多是壓抑不快的,這種狀態下,你的內心隨時都處在蠢蠢欲動的狀態中,隨時準備捲土重來。

也就是說,佛經中的「分別取捨」指的是在你的內心(黃庭方寸中)產生「貪嗔好惡的情緒衝動」時,才叫分別取捨,而不是腦袋想到什麼就叫分別取捨。因為不論腦袋想到什麼高下、美醜、好壞、善惡、得失、榮辱等情節,只要沒有引發好惡情緒上胸膛,你依然還是清靜理智的。但當情緒一上胸膛時,即使你不斷告訴自己要放下!不要分別!但依然欲清靜不得清靜,依然還在分別取捨中。

因此「對待、分別、取捨」指的並非腦中分別黑白長短的意念,而是指情緒中對於你我、得失、榮辱、善惡等等的計較與罣念。說得簡單一點「對待分別」指的不是高下、得失等等這些對待的名詞或想法,而是指當下內心所顯現的「好惡感」!

這個「好惡感」就只發生在人們「情緒」來襲的當下,而情緒所發生的地方就稱為你的「內心」,內心這一方寸就是老祖宗所說的「黃庭」,其位置就在胸膛兩乳的正中,深度約皮下兩三寸的地方!(這一點則需要一些時間的自我觀察才能確定,黃庭禪初階課程所教導的正是這個主軸。)

(三)
【自在】
「自在」這個詞,常被解讀為很輕鬆、很舒適、沒有一點辛苦、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不悅等意義。現代人為了尋找那一份自在的感覺,不知不覺把自己縮在一個很狹隘的「舒適區」裡面。譬如盡情的去旅遊、休閒、購物、縮到冷氣房、坐軟軟的沙發、睡軟軟的床、喝杯香香的咖啡、泡個溫泉、按摩一下,吃美味的飲食、有個傭人可以服侍……等等。以盡量去追尋可以讓身心感到放鬆舒適的享受為「自在」。

但這種見解的人,只要一走出這個「舒適區」,例如沒有冷氣可吹的時候、要流汗吃苦的時候、要去服侍別人的時候、不得不省吃儉用的時候,他們立即變得非常的浮躁,一點也自在不起來了!

然而古人在經典裡所說的「自在」,不只在順境時才自在,不只在舒適時才自在,而是在所有逆境與所有困苦感受的當下,都依然自在的一種境界,這種自在才是全方位的自在!因此我說現代人的自在,是把自己關在狹隘「舒適區」裡的假自在,逆境一現身,那些自在就蕩然無存了!

古人為什麼能在任何境遇下皆自在呢?這與現代人最大的不同是,現代人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服,而古人所專注的是「身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得其自在。更精確的說是「心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自在!就是這點不同,所以產生了覺悟與迷惘的差別!

由於眾生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適,因此絕不容許他認為不舒適的能量停留在身中,在這種時時處在「分別取捨」的知見下,眾生能感受自在的時間,當然就所剩無幾了!而聖賢所專注的是檢驗自己有沒有破壞身中的大自然,也就是在任何能量、任何感受顯現在身中或心中時,那份能量的存在或流動是否依然處於「自在」的狀態下。

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那個痛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酸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麻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起起伏伏自不自在;放任能量去發生,不作任何的抵抗,不作任何「分別取捨」!因為時時處在「不分別取捨」的知見下,因此也就不會產生煩惱罣礙!所以只要確實的去觀照身中所有的能量,是在自由流動的狀態下,是在沒有一點人為阻抗的狀態下,那麼不論任何好壞的感受來襲,都可以怡然自得。

也因此古聖先賢所感受到的自在,是在所有感受下都了無分別的自在,是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自在;而眾生所感受到的自在,只是在那一個小小刻度上的自在,是非常狹隘的自在。只是知見的不同,但一個非常究竟,一個卻非常的短暫,兩者真可謂天壤之別!

(四)
【煩惱即菩提】
「菩提」與煩惱相對,是清靜的意思。這句「煩惱即菩提」大家不是誤解為「煩惱受夠了以後就看得開了」,就是誤解為「把煩惱的念頭一轉以後就化為清靜了」。然而這樣的解釋卻忽略了「即」這個字的意思。「即」就是當下,不是等以後。

「煩惱即菩提」指的是在煩惱的當下,也正是清靜菩提的當下,這兩者是發生在同一個當下的,不必等到煩惱平撫之後。為什麼呢?因為本來的清靜就隱藏在形成煩惱情緒的那股「氣」裡面,同一股氣,同一個起伏,同一個情緒,但知見卻可以有天壤之別!

若是對那股氣懷著好惡的分別知見,你將立即感到煩惱。若是你真的從內心對它不取不捨,立即可以感到安寧解脫。眾生的煩惱乃是被心中那股氣血的動所罣礙,而「菩提」則是對心中那股氣血的不取不捨,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氣血的動盪當下,因此「煩惱」的當下可不可以是「菩提」的當下呢?當然可以!只要對那股正在動盪的氣血不取不捨,放任其自在,當下就是菩提了,不用等到煩惱的氣血退了,才感到安寧的。

眾生總是在煩惱情緒來襲的時候,想盡辦法去安慰、轉移,直到心中那股動盪的氣慢慢退了,才覺得有「菩提」的可能,但這只能說是「煩惱後菩提」!然而六祖卻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意思是說它們沒有兩樣,並非趕走了煩惱才得到菩提的。

這樣的說法與《中庸》的「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說法不謀而合,原來「中和」是在喜怒正在「發」的當下就可以證得的。而且也與《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不謀而合,原來「空」與「色」是發生在同一秒中的。而六祖也用「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指引出正確的修行方向了,眾生千萬別再誤以為菩提是在平撫了情緒之後才能證得的,必須是在同一秒中證得,才有見地。

(五)
【女子無才便是德】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禪修課,課後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張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聖賢啊?」

我說:「你講得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有嗎?有上聯嗎?」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時間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這會兒大家面面相覷,都被我問傻了,我接著說:「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為什麼要以德行為主呢?看看現今社會這麼亂,詐騙這麼多,網路上什麼稀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總之,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心不起一點罣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我的一切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視女人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啊!

每次同學們聽我解釋完後,女子們都大快人心,男士們也都如釋重負,他們說我的解法太創新了!唉!我豈敢創新!我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23日訪問  

找到幸福的自己:賴佩霞大力推薦、拜倫.凱蒂「一念之轉」親授 的作者

晚上10點首播  7月25日星期一下午3點重播  FM95.5

連結電台 網路

http://www.heartradio.net/newweb920102/index.htm

 

找到幸福的自己

imageCAZ6FYR7.jpg  

賴佩霞大力推薦、拜倫.凱蒂「一念之轉」親授

幸福近在咫尺,為何卻常感覺遠在天邊?

  過去!大家尋尋覓覓生命的力量,患得患失自我的主權,錯過了幸福巴士好幾站!
  現在!你可以邀請屬於你的甜蜜和幸福進入你的生命中,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10個幸福指標,只要開始,就已經走向你!

  本書將引領讀者:

  .與自己和好,重新開啟幸福人生
  .活出生命裡最完美、最幸福的自己
  .滋養人際關係,創造和諧豐盛的財富
  .讓愛與寬恕進入生活,呈現全方位富饒
  .在工作、財富及信仰中,找到快樂與力量
  .提升自我的意識,化解生活中的困頓與阻礙
  .發揮積極正面能量,接受、開創更知足的人生

  台灣少數跨足政治、經濟、企業與心靈成長領域的靈性帶領人。四十歲之前,涉足政壇;四十歲以後,找回自我,研習中外各種心靈成長課程,卓然有成。

  成功大學商學院所畢業後,曾在競爭激烈的證券市場服務,擔任過企業經理人、上市公司操盤人。從政期間,曾在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辦公室主任,處理過無數選民服務,以及協助推動各項法案。

  因出身政治家庭,從小就常見各色人物出入家中,或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困擾,或為了錢與權而爭執不休,因此對生命及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會。人生閱歷豐富,並樂於分享。

  本書是作者與讀者的幸福約定,在讀者期待中出版。

找到幸福的自己

作者簡介

田書綸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畢業

  .經歷
  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美東團(1985年)
  遠東證券公司高級業務員 、專員
  立法院國會辦公室助理、主任

  .心靈課程
  台灣喜馬拉雅禪修學會拙火瑜珈禪修課程
  淨觀中心深層溝通教育課程
  圓桌教育基金會課程
  財團法人永約文教基金會林凱沁老師教育課程
  國際哲卡.馬任諾學院心理劇研習
  美國拜倫.凱蒂「一念之轉」技術課程研習
  藍道瑪鍵盤之音療頻譜的臨床治療與應用課程研習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研習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賴佩霞(愛.睿朋導師)、王子云(壹電視總經理)、何篤霖(知名節目主持人)、林隆璇(音樂製作人)、張中立(音樂製作人)、黃昭順(立法委員)、劉麗惠(台視副總經理)、顏幸枝(美商亞洲美樂家有限公司資深處長)

名家推薦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絕對需要有一些能幫助自己體驗愛、寬容和感謝的人與環境。因為,只有透過帶領、提攜與陪伴,我們才可能真正品嘗到幸福的芬芳。相信在書綸的陪伴下,讀者們將更輕易地瞥見生命中本該擁有的豐盛與富足。

─賴佩霞,愛.睿朋導師

  幸福是每天可以開心工作,家人都健康平安,心情能保持愉快。我誠摯推薦這本好書,它不僅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幸福,還提醒我們生命可以因感恩而呈現出不同面貌,尤其是對我們的父母。當我們重新修補與父母的關係之後,一定能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幸福,這是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珍惜與感恩身邊的一切,將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幸福。

─何篤霖,知名節目主持人

  本書告訴我們發現及經營幸福的方法,讓所有的讀者可以找到屬於自己那份原本與神早就約定好的幸福,並快樂地享受人生。我們要把自己的主權與力量都收回來,使自己成為自己都會愛上的人,千萬別讓過去的自己阻礙未來的發展。

─王子云,壹傳媒總經理

  所有人類活著都有一共同目標,那就是追求「幸福」或者說「快樂」。然而,所有人不斷為自己追求幸福的同時,所得到的結果卻事與願違。在當今坊間擺滿著愛情、懸疑、暴力、科幻等小說的同時,更顯出這本書的重要,因為它把創造幸福的真相說白了:唯有歡喜助人,才能擁有真幸福。

─張中立,音樂製作人

  我很喜歡本書裡的「天堂與地獄」故事,從中我們得到啟示:原來幸福或不幸福是可以由自己選擇,並不是由外在決定的,也就是當我們擁有平靜滿足的內心,我們得到了天堂;當我們充滿了憤怒,地獄就在你身邊。然而,如何得到內心平靜?又如何得到真正的幸福?本書中很清楚地告訴大家。

─林隆璇,音樂製作人

  學習放鬆框住我們身上的框架,不給自己和別人設限,往往驚喜便不斷地出現。幸福的追求難嗎?一點也不難,因為幸福會自己來,而且可以自己動手來!

─顏幸枝,美商亞洲美樂家有限公司資深處長

  本書除了精采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認真的生活態度,還有那一種用正面態度面對事物的思維,而這對於經常怨天尤人的朋友更有極大的啟發。

─黃昭順,立法委員

推薦序:甜蜜的幸福  賴佩霞
推薦序:成就不受限的人生  王子云
推薦序:幸福可以自己動手來  顏幸枝
推薦序:值得青年朋友學習  黃昭順
前言:我們都配得到幸福

1  說好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的本質∕幸福的定義∕我們都值得擁有幸福∕看不見的幸福∕幸福是看見自己∕幸福自我檢測

2 親情
我們在這裡長大,也在這裡受傷∕我們選擇了自己的父母∕排行也會有問題∕重新看待我們的父母∕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祝福我們的孩子∕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有自己的所有權∕開啟祖先的加持∕親情與幸福之間∕女孩與父親

3  親密關係
愛情是什麼?∕兩個原生家庭∕婚姻是學習的開始∕健康的婚姻是健全家庭的基礎∕誠實面對感情,壓抑只會更糟∕性的吸引力∕誤跳火坑∕耐心傾聽,同理溝通∕結婚?離婚?∕一個男人,兩個太太

4  友誼
信任與交託∕誠懇地傾聽∕真誠地溝通∕接受與付出∕與他人相處

5  工作
工作的性質∕成功的條件∕快樂的工作∕給自己,也給別人一次機會∕學習在工作中正向思考∕行動力∕練習快樂技巧,工作更有效率

6  健康
愛自己的身體∕情緒如何影響健康∕收回身體∕呼吸的重要∕食物對身體的影響∕運動好處多∕感恩自己的身體∕一封對身體的感謝信

7  財富
金錢是一種流動∕金錢是工具∕金錢的恐懼∕金錢的限制性信念∕金錢的意義∕金錢的動力∕保持金錢的美感

8 成熟度
成熟的本質∕展現於心智與情緒上的成熟∕成熟是一致性的表現∕成熟是自我整合

9  愛自己
什麼是愛自己?∕愛自己的三個面向∕你是否真的愛自己?∕不是我的錯∕把主權與力量收回來∕成為自己都會愛上的人∕別讓過去阻礙你

10  信仰
人類與宗教∕與神的連結∕愛與信仰∕靈性的追求∕在靈性上進化∕信任上帝

11  對世界的信任
與世界的關係∕自然界∕生命的省思∕自然的平衡

12  看見幸福
女人的幸福∕相信幸福

13 一念之轉
拜倫.凱蒂的教導∕九天課程∕轉念作業的練習∕轉念作業單

後記

推薦序

甜蜜的幸福

  幸福是分分秒秒活在愛、寬仁、感謝中的一種心靈體驗;當愛、寬仁與感謝缺席時,幸福也不在了因此,要享有幸福感,就必須要去創造更多體驗愛、寬仁與感謝的機會。

  人的情緒之所以低迷,就是因為心中缺乏愛、寬仁與感謝。人心裡的不平,往往是來自一些隱藏在情緒黑盒子裡的負面情緒,或不情不願的委屈。一旦心裡存有這類情緒拉扯,就不可能感受幸福的存在。許多人,就這樣長期不自覺地活在這種否定的心裡環境裡,它導致了幸福的終結。

  當一個人活在否定的氛圍裡,內在就會吸引同等的拒絕性事物或人格。總之,說穿了,一切都是彼此相互吸引。這樣的不良循環,想當然爾,總讓人離幸福更形遙遠。除非能仔細探勘自己的內心世界,否則,便將與幸福絕緣。其實,每個人內心都藏有形而上的心靈指標,而它就是每個人專屬的命運掌管者。

  愛、寬仁、感謝,是人性中最巨大的磁力。只有在這樣的品質上,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大不易。人們時常為了一些彼此不同的價值差異,相互衝擊。每個人都害怕自己不具競爭力,深怕自己被看輕、欺騙或糟蹋。有幾個人真有足夠的大愛、寬仁與感謝的氣度,去化解針對自己而來的世俗衝突?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絕對需要有一些能幫助自己體驗愛、寬容和感謝的人與環境。因為,只有透過帶領、提攜與陪伴,我們才可能真正品嘗到幸福的芬芳。讓那些潛藏內在的不平得以釋懷。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提供自己機會,去了解自己內心長期累積下來的心靈塵埃。只要有機會看清真相,就有機會得到解脫與蛻變。忽略或逃避,只會為自己累積更多的壓力,持續吸引衝突上身。

  幸福,需要體驗。首先,要有強烈的意圖去面對內心的實相,從那些殘留不堪的過往,得到該有的寬恕與解脫。學習同理心的至高智慧。寬仁待人,寬仁待己;愛他人,愛自己;感謝生命,感謝自己。這樣的智慧需要啟發,人心總交織著一些無名的拉扯,人雖口說渴望脫離痛苦,但似乎又刻意緊抓著痛苦不放。平心而論,是誰讓自己內心裡的痛苦繼續存留?除了自己,還有誰?

  因此,我們需要帶領者,再度引領我們重新尋回那本來就屬於我們的幸福。記得之前提到的命運掌管者,那深藏在我們每個人心底形而上的心靈指標?那深藏在每個人心裡的良善品質?一旦受到良師益友的啟發,就會擴大內心的共鳴,就能再次喚醒愛、寬仁與感恩的能力。這般的心靈體驗就是幸福。

  少了別人的支持,蛻變會相形困難。因為,療癒,絕對需要有他人的陪伴,而信任,也需要透過與人的良性互動才會發生。書綸與我,以及我們工作團隊都很清楚這箇中道理。因為,我們以往心裡所蒙上的心靈塵埃,也是倚靠著一些有耐心、智慧的老師、朋友、親人才得以清明。因此,身心靈教育的分享,也就成了我們的重心與回饋。

  我的好友書綸,他樂觀的態度與助人的熱情有目共睹。近年來,看著他毫不猶疑地全心投入身心靈的成長教育工作,渴望將多年學習的心得傾囊相授、與人分享。他那強烈與人共創富饒的意圖,就是他最大的動力。本書終於在他滿心期待的熱忱中誕生。相信在書綸的陪伴下,讀者們將更輕易地瞥見生命中本該擁有的豐盛與富足。

  祝福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他人的陪伴,輕易療癒舊時的傷口;也祝福我們能承蒙透過別人心靈的啟發,時時都能享有甜蜜的幸福體驗。

愛.睿朋導師 賴佩霞

找到幸福的自己

前言

我們都配得到幸福

  每一個人與幸福都有約定,說好的幸福,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一樣的成長環境,我們都配得幸福。

  我們和老天爺早已訂好了契約,因為這個承諾,我們以生命的形式來履約,勇敢地經歷一切衝擊和挑戰,並為自己的人生賣力演出。

  幸福是一種生命的光彩,幸福讓人滿心歡喜,像魚兒倘佯水中,鳥兒展翅飛翔,幸福是一份自然,幸福是活出自己一片天空。在幸福的世界裡,我們享受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了解自己,同時接受、允許與包容別人的存在。

  很多人活在別人的世界裡,經常為著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批評,感到在意與難過,藉著祈求別人的愛、認同和讚賞,來讓自己感到有價值,這些都是令人感傷的事情,幸福不會因別人而來,也不是存在於別人身上。

  每個人都得將自己生命的力量找回來,取回自己的主權,幸福才能慢慢靠近。活在別人的期待和眼光中,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寄託在別人身上,學習如何把自己從與他人的糾纏中釋放出來,是我們進入幸福生活重要的關鍵。把生命的鑰匙老掛在別人身上,總得靠著別人的眼色才能過活的話,這樣的生命是沒有任何期待與希望的。

  幸福來自於內在的和諧,呈現於外會在財富、關係、健康、心智及信仰每個面向顯露出來。若是我們的財富不佳、關係不好、健康不順遂或心智不成熟,一定是內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一些面向沒有注意到,才會造成枝枝節節不斷,這些阻礙不僅會使人生充滿困難,還會讓人感受不到幸福與快樂。

  當一個人時,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是什麼讓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真的幸福嗎?人生境況,帶給我的是什麼啟示?我配得更美滿的人生嗎?當我們得到答案時,就是我們進入幸福的開始。
如果要問「幸福」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描繪不出一個具體意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大部分人可能會形容那是一種感覺,但似乎也無法明白表達出那份感受。幸福感可以讓人每天活出快樂,幸福並不是一項絕對值,幸福可以是一種關懷,幸福可以是一種境界,幸福也可以是一道底線。

  對許多人來說,在幸福背後,可能都是一篇篇動人的精采故事,是歡笑、悲哀,也是快樂、痛苦,一段段劇情接續的是每個生命成長的堅毅與辛酸,我們在困厄的環境裡受傷、茁壯,因為愛,因為幸福,我們無怨無悔。

內容連載

§內文1

〈1 說好的幸福〉
幸福很難?你在幸福的檢測中,可以得到幾分?

每個人都期待幸福,幸福帶給人們快樂。在現代的生活中,幸福的路徑很多元,有的人藉由宗教洗禮,找到心靈安定的幸福感;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找到親情溫馨的幸福感;有的人藉由實現自我、表現自我,找到樂在工作的幸福感;也有的人藉由文化藝術的洗禮,找到品味生活的幸福感。

人都想擁有幸福,但對於如何才能獲取幸福的想法,卻因人而不同。幸福可以是擁有享用不完的金錢與財富,是感情穩定的親密關係,是能不斷的成長、成為夢想中的自己,是家人都平安快樂,是孩子有很好的成績與表現;幸福也可以是來自擁有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以及享譽國際的名聲,每個人對幸福的解釋都不同。

幸福是什麼?
幸福到底是甚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幸福關乎個人感知,任何人都無法替別人的幸福下定義。根據調查,很多名利雙收的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幸福,有錢人的悲哀就是在擁有很多金錢以後,還發現自己不快樂,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而感到幸福的人通常是那些重視個人能力培養、擁有親情、愛情及熱心公益的人。研究的結果也顯示,幸福大都是來自精神層面的滿足,不單是物欲方面的享受,幸福與幸福之外的一切無關。

一般而言,幸福的來源可簡單分成三個層次:快樂型的幸福、融入型的幸福,以及意義型的幸福。快樂型的幸福是基本感官上所帶來的正面樂趣,如吃到好東西、看到好創作,或是好玩的活動,讓我們產生了歡樂的情緒;融入型的幸福則是對於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為投入或參與很深,而帶來的幸福感,如親子間的天倫之樂、知心好友的往來、樂不思蜀的工作,皆會使人沉浸在幸福之中;而意義型的幸福則是追求達成個人認為有意義的目的,將自己的能力運用在達到一種超越自我所帶來的幸福,如擔任志工、社會運動者。

幸福給人帶來身心愉悅的體驗,可以是觀念性的。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同樣的事件經歷、同樣的行為結果,有人會體驗到幸福,有人卻感受不到幸福。一個在別人眼中幸福的人,他自己或許感受不到幸福,甚至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也有人自己感覺很幸福,但別人卻認為他是不幸的人。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因人而異。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人的需要並不相同,對各種要求重視的程度也不同。當今很多年輕人認為,幸福來自於成功,想要出人頭地就是賺進大把鈔票、揚名立萬,但許多的電子新貴卻寧願放棄優渥的薪水,回鄉種田享受田園之樂,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對於幸福追求的定義是會不相同的。

幸福的本質
達賴喇嘛說,幸福是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自在。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力量,而非由外在的事物所產生,如果我們不能擁有寧靜安詳的心,無論外界的情況如何,都無法幫助我們找到想要的快樂與幸福。

我們可以透過任何方式獲得任何東西來讓自己滿足,滿足感的確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不過有一點提醒,那就是滿足感經常會與人喜歡比較的天性連結,跟自己比、跟別人比、跟世界比,結果就常會讓人陷入不快樂的情緒中,如果我們能改變內在的觀點,多少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內心的滿意度,避免讓自己陷入愛比較的泥沼中。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期待能得到幸福,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渴望。現代人辛苦努力的工作,希望換取金錢上豐厚的報酬,可以為家人帶來舒適奢華的生活,不可否認,生活在悲慘貧窮的環境中,的確會壓抑人們的幸福感,如果連生活、吃飯、睡覺和扶養小孩都有問題,再怎麼樂觀的人也都快樂不起來。但不論如何,富裕與貧窮,幸福與悲哀都是相對的,很多部分是因為比較而來的,一個有錢人可能不幸福,而另一個窮人卻可能擁有幸福的感受,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與快樂。

有時候,快樂與幸福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中,其並非終極的目標,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與快樂的是我們所做的事,以及我們是怎樣的人。快樂來自於不斷地超越自己,學習成長可以帶給生命更多的樂趣。一個準備迎接幸福的人,會有明確、並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

幸福是對生命意義和品質的領悟與感受,是對人生自由和體驗的輕鬆與感覺,幸福有一個簡單的秘訣,就是面對自己簡單的內心。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全然地享受過程的點點滴滴。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的鮮明感覺,一個人在逆境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乃至最高的實現,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有人在苦難中,因為懂得感恩與珍惜,因此也得到了幸福與滿足。

幸福,是使人幸福,也帶給別人快樂。幸福是因為自己無私的付出,對方因此而得到成長快樂。內心體驗的敏感和豐富可以決定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體驗包含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肯定評價,幸福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得到了完整的實現。

幸福的定義
每個人都渴望與追求幸福的人生,很多人一生都致力於幸福的追求,但是大部分人以為幸福只是愉悅或快樂而已,其實全心投入與意義才是更重要的。美國知名哲學家湯姆‧莫里斯(Tom Morris)在《亞里斯多德總裁》書中,提出有關幸福的三種觀點,讓我們更清楚幸福的定義:

一、享樂即幸福
「享樂即幸福」的觀念,是促使現代人一味追求金錢與物質的動力。許多人之所以追求金錢,希望收入優渥,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可以金錢來換取,他們認為會帶來幸福快樂的事物。這種快樂往往是表相薄薄的一層,因為享樂的欲望若沒被滿足,很容易就會帶來痛苦。過度的欲望會導向貪婪,種種極度擴張的欲望,都來自於我們不實際的期盼,對於幸福的不了解,讓我們繞了很多冤枉路。

二、心靈上的安寧就是幸福
幸福快樂的人生在於心靈的寧靜,存在本身就是寧靜、祥和與自在,快樂幸福的人時常處在如靜謐無波似水面的平靜中,不會有太多情緒的起伏。有些人的情緒很容易因事物的喜惡好壞而起落,心靈平靜的人可以面對人生路上的起伏顛簸,在遇見突發狀況的時候,能夠靈活應變卻又不失穩定。除非內心獲得某種程度的寧靜,否則我們永遠無法迎向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缺少個人心靈平靜的人生,幾乎談不上幸福,對生命來說是件很可惜的事。

三、參與有成就感的活動就是幸福
我們的靈魂經常在吶喊,渴望自己能做點有用的事,人的渴望就是源於潛在的可能性在尋求實現的機會,所具有的功能尋找發揮的契機,我們都忍不住想成為自己有能力成為的人,而能讓生命充滿意義的事就是自己動手去做的過程。人唯有在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時,才能真正處於快樂的狀態,才能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幸福感。幸福快樂不是用金錢或物質堆積出來的,而是在行動創新時,使我們的世界能從更美好的歷程中得到喜悅。

幸福來自於主動參與所帶來的成就感,具有高度活力的現象。在幸福的最高境界中,人不但會有享樂的感覺,也會感受到內心的寧靜。幸福快樂與內心的安寧密不可分,人生真正的得到是生活的擁有與生命的享有,擁有是過程,享有才是真目的。

幸福是一份對自己的感動,這份感動來自於對自己的滿意。生命最大的喜悅來自於別人受到我們言行舉止的影響,進而產生力量且因此而得到改變生命因而更加光彩。

找到幸福的自己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