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心輪的愛流動:施與受的平衡


關係中愛的課題,我們常聽到施比受更有福。


然而在關係的平等基礎上,施與受的平衡卻是關係長久的基礎。


如果雙方中的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投入的多,這種雙邊關係便會出現問題。


有些人的頭腦中存在著這樣的一種觀點:認為人們必須“無私地、無條件地去愛”,人們應該不圖任何回報地去幫助他人。


這個觀點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有損於任何一種人際關係。


只有平衡供求關係才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


當一方付出,在他們的關係裏面,就創造了不平衡的狀態,付出者心中有補償的需要,如果接受者回報的話,

這種緊張情緒就化解了,如果他的回報多於他的付出一點,就輪到另外一方的伴侶開始去回報,這種施與受的循環,造成了關係裏面正面的張力,伴侶關係中的幸福快樂,就在於關係裏面的付出與接受是否平衡。


施與受是有限度的,只能在對方能接受和回報的相等程度之內。


如果一方付出多於另一方能夠回報的話,那個伴侶會感覺到很痛苦,感到有很大的壓力,反而回報的越來越少,最終令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持續擴大。


關係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話,是注定要失敗的,到某個點上,任何一方忍受不住這種不平衡狀態的會離開,因為不平衡的狀態創造了巨大的壓力,需要緩解。



出乎意料的是,離開或者中斷這段關係的人,竟然是那些接受太多的人,因為當人們平白的接受,心裏會有不安或是罪惡感,而讓這份不舒服的感覺消失的方式,就是給予對方同等的回報,這時平衡才會產生,但是接受者若一直在接受的角色上,無法給施予者對等的回報,為了不身陷於罪惡感之中,在婚姻裡,你會發現長期當接受者的ㄧ方可能以外遇方式,來讓自己成為「有罪的」,在潛意識中以這種方式,結束這個不平衡的互動關係。


相對地,施予者持續地給,卻得不到對等的回饋時,若不是對這一關係失望,便會在某些層面上看輕接受者。

兩人的關係無法維持在平等的夫妻關係,而是巧妙地成為了母子、或父女的互動方式。


  



在家庭中唯一可以只拿而不回報的是孩子,我們常說父母恩大如天,做為人怎麽有辦法回報這樣的付出呢?

因此孩子無法、也不需要以相同地方式回饋父母。


他們達到平衡的方法,是真心地感激,然後再轉過身來,將他們得到的給予自己的下一代,或是其它需要的人。


這就是傳承,也是愛的延續。


夫妻之間是平等的,夫妻關係的滋長,是雙方都可以給,也都可以接受,因為愛,在付出時是真心誠意,

而接受的那一方基於愛,也會為對方再多付出一些,些微的差距成為關係的動力,夫妻雙方的互動會持續滋長,讓愛有出口,也被感謝,換句話中,維繫夫妻甜蜜感情的秘密:

是無論另一半為你付出什麽,你為他多付出一點。



這個"多一點"以及你們之間的愛,讓他也想再多給予你一些,

而成為一個愛的正向循環。


很多人說戀愛是婚姻的墳墓,似乎所有的甜蜜愛意在婚後,都會煙消雲散,但是也有夫妻結婚多年,感情越來越好,彼此的愛和尊敬,不僅僅維持和婚前一樣,而是一直在成長。



這是因為她們實踐了這個婚姻的秘密:

他們都願意為對方多付出一些(但不損害自己),而愛也吸引了更多的愛來到他們之間。


婚姻中有相互滋長的關系,亦有相互磨損的關系。


兩人之間的互動若是建立在「你要給我多一點」,愛就容易被消磨,這樣的互動可以維持兩著的關係,卻變成負向的循環,付出是基於要更多時,雙方都會有壓力,卻又因為對方已給,內心會有罪惡感,而不由自主地進入了這個循環裏。


完全對等的施與受,是讓關係結束的關鍵,因為兩不相欠,也就停止互動,沒有繼續的必要。


在很多人際關系中,我們自然地不再與某人互動,正是因為有了靜止的平衡,有些婚姻裏也可以發現這樣的互動模式,而通常這對夫妻是相敬如冰。


文自網路




編輯整理

破解情緒勒索

安ㄧ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